43天停摆刚结束,美政客"枪口"急转,又开始污蔑中国?中方担心的事,特朗普还是做了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1月12日,白宫签字笔落下的瞬间,美国联邦政府持续43天的停摆闹剧终于暂歇。这场创下1976年以来最长纪录的治理危机,让超两百万联邦雇员在无薪与焦虑中挣扎,4200万低收入者的食品券断供,40个主要机场的航班因空管人员流失削减10%,单日取消量一度冲破2800架次。可民众还没来得及理清欠薪账单,国会山的政客们已迅速调转枪口,众议院"中国委员会"炮制的50页报告新鲜出炉,将"控制关键矿产、操纵价格"的帽子扣向中国,主席穆莱纳尔甚至渲染"中国正用上好子弹的枪对准美国经济"。
这番操作透着熟悉的荒诞。停摆造成的70亿至150亿美元损失还摆在账上,财政部新增的6000亿债务还在发酵,密歇根大学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跌至50.3的低谷,近八成美国人对两党怨声载道。这会儿不忙着清理民生烂摊子,反倒急着给中国"递战书",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转移矛盾套路--国会支持率跌到15%的谷底,两党在预算问题上的死结解不开,找个"外部威胁"当靶子,无疑是最省事的政治算计。

报告里的指控经不起半点推敲。穆莱纳尔口中的"经济武器",本质是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数十年积累的产业优势。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15种关键矿产美国100%依赖中国进口,29种依赖度超过50%,精炼镓的全球供应中国占比98%,稀土加工环节更是占据90%的份额,电池级石墨的市场份额甚至接近垄断。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本土并非没有稀土矿,却因缺乏完整加工体系,只能将原矿运到中国精炼,再以十倍价格购回,这种产业链上的差距,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所谓"操纵"。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驳斥直接戳破了谎言。报告称其价格受中国影响失真,可交易所明确回应,所有关键价格都基于国际参与者的透明交易确定,运营全程受英国法律监管。真正暴露问题的是美国企业的反应,诺维昂磁业联合创始人斯科特·邓恩透露,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客户的订单需求不减反增,甚至要求产量翻倍,"部分标准只有中国几十年积累才能达到"的坦言,比任何辩解都更有说服力。

政客们的表演还在升级。特朗普政府一边让"中国委员会"抛报告造势,一边马不停蹄地布局替代供应链。11月6日,美国地质调查局刚更新关键矿产名单,新增铜、银等10种元素,特朗普就紧接着在"C5+1"峰会上与乌兹别克斯坦敲定4亿美元投资协议,还推动美澳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开发钨矿。可这些动作更像应急的权宜之计,稀土从采矿到提纯再到制成永磁体,整个产业链的成熟需要数十年投入,绝非靠几份协议就能速成。2023年中国管制镓、锗出口后,美国镓价暴涨300%,连F-35生产线都被迫停摆的先例,早该让他们认清现实。
中方的立场始终清晰理性,相关出口管制是完善法律体系的正常举措,核心是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对比之下,美国的做法充满霸权逻辑--自己搞对华关税打压时理直气壮,中方依法依规反制就上蹿下跳,把贸易摩擦的成本转嫁到本国消费者身上,最终只会落得"损人不利己"的结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对华操弄背后,是美国国会长期将中国议题工具化的惯性。这个2023年成立的"中国委员会",从诞生起就以炮制反华议题为己任,此次借关键矿产发难,既想为关税战找借口,又想给两党分歧找出口。可临时拨款法案只续到2026年1月30日,9项核心预算问题一个没解决,美国企业研究所预测的70%二次停摆概率,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政治博弈可以暂时转移视线,但民生的账、经济的账终究要还。用"中国威胁论"掩盖治理失效的真相,用抹黑打压替代公平竞争,这种套路或许能骗得过一时舆论,却骗不过市场规律,更骗不了那些还在等工资、等食品券的普通美国人。当政客的"枪口"对准中国时,他们或许忘了,真正该瞄准的,是美国政治体制里的沉疴与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