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还没结束,第二个"乌克兰"浮出水面?特朗普对普京摊牌
俄乌冲突还没结束,第二个"乌克兰"或将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特朗普摊牌:"如果普京不妥协,可能会给乌克兰战斧导弹。"那么,第二个"乌克兰"指的是谁?特朗普此时威胁俄罗斯,对会对俄乌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不久前,摩尔多瓦举行了一场被称为"国运之战"的议会选举。结果,亲欧派政党"行动与团结党"赢得多数席位,亲俄阵营的"爱国选举集团"惨败。选举结果一公布,欧盟领导人立刻发来贺电,法国、德国、波兰甚至发布联合声明,"欢迎摩尔多瓦选择欧洲的未来"。不过,在莫斯科看来,这并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又一次西方扩张的前奏。
当地时间10月12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几乎没有掩饰愤怒,他直言:"摩尔多瓦政府在犯乌克兰犯过的错。"在俄罗斯看来,基辅当年也是在民主旗号下,被西方推上了反俄的前线。如今的摩尔多瓦,既与乌克兰接壤,又未加入北约,但却迅速申请欧盟成员资格,甚至在上周通过的《国家防御战略》中,首次将俄罗斯列为主要安全威胁。这一举动,等同于把自己送上了地缘政治的刀刃。
据报道,摩尔多瓦东部的"聂斯特河沿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便被亲俄势力控制,俄军至今仍在当地驻扎。过去俄乌冲突爆发时,这里便被视作俄方潜在的第二战线。而现在,当亲欧政府继续向西方靠拢,当地的分离主义情绪和俄罗斯的安全焦虑,正在被同步点燃。换句话说,摩尔多瓦已经成为俄欧之间新的试探地带,一旦局势升级,这个国家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这种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今年年初,俄罗斯暂停向摩尔多瓦的天然气供应,引发全国性能源危机。基希讷乌随即指责俄方以能源为武器干预选举,指控其幕后操纵假新闻,甚至派遣受训暴徒破坏选举秩序。摩尔多瓦警方公开称,逮捕了数十名从塞尔维亚回国的雇佣人员,而塞尔维亚警方同样证实,部分培训活动与俄情报机构有关。
虽然俄方坚决否认,但这一连串指控,已让摩尔多瓦社会极度撕裂--亲欧派把俄罗斯当作一切动荡的根源,而亲俄派则认为政府"借反俄之名行清算之实"。选举虽然结束,但争论没有结束。路线之争仍在继续,摩尔多瓦的未来方向,也在这种撕裂中失去了稳定。
而就在克里姆林宫警告摩尔多瓦之际,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特朗普也亮出了新底牌。当地时间10月12日,在飞往以色列途中,他对随行记者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俄乌冲突无法解决,我可能会告诉普京,我要给乌克兰'战斧'导弹。"这句话如同一枚外交炸弹。要知道,"战斧"是美国制造的亚音速远程导弹,最大射程超过2000公里。从乌克兰发射,理论上可打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的"战斧"牌是其极限施压策略的延续。美方参与斡旋巴以冲突取得初步成果后,欧洲和美国政府部分官员希望特朗普吸取教训,加大对俄施压力度。除导弹外,美方可能选项还包括加强对俄经济制裁和能源出口遏制。
不过,这种极限施压的风险同样显著。俄罗斯已多次划出红线,若"战斧"导弹入乌,俄乌冲突将实质性升级。更现实的问题是,乌克兰是否真的具备使用这款高技术武器的能力?从训练到维护,从目标选择到作战协同,"战斧"导弹的引入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特朗普在会晤泽连斯基前的表态,更暴露了其策略的摇摆性。
总的来看,摩尔多瓦的未来,取决于俄欧博弈的平衡点何时出现。若亲欧派政府能在加入欧盟谈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缓解国内经济困境,或许能避免成为第二个"乌克兰"。至于特朗普的"战斧"威胁,则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局。它可能迫使俄罗斯在谈判中让步,也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军事升级。在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的当下,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将整个欧洲拖入更深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