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满世界"拉外援",打算抱团应对中国,已注定了必败的结局
几个月前,特朗普曾以一己之力,对全球发动"关税战",然而如今却又满世界的"拉外援",打算抱团应对中国的反制措施。
美国总统特朗普
中方稀土出口新规落地后,美国立刻牵头G7、欧盟还有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准备召开紧急会议,商量采取联合措施。
美国财长贝森特甚至吹嘘称,美方还将与亚洲其他"民主国家"进行沟通,妄言中国对此将"鞭长莫及"。
只能说,美国高兴早了,这场由美方主导的 "同盟反击",真能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吗?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要知道,美国拉上G7集体施压,并非首次尝试用同盟手段破解资源困境,但其主导的类似联盟从未摆脱 "聚则必散" 的宿命。
美国试图用政治同盟对抗市场规律,便早已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G7成员国与欧盟旗帜
G7此次计划推出的核心方案,数周前就已经曝光--打算通过设定稀土价格下限,来激励本土开采,然而此举从本质上,就违背了资源贸易的基本逻辑。
稀土的稀缺性并非体现在总量,而是关键的中重稀土储量上,而中国掌控着92%的加工产能,这种结构性优势决定了价格主导权本就不G7手中。
自建供应链的计划更显不切实际,美国本土稀土矿开发周期长达29年,即便加急推进,短期内也无法满足需求。
G7宣称要在2030年实现50%关键矿产自主供应,但欧洲车企当前就面临60%的稀土缺口,根本等不起十年建设期。
稀土原料
企业的抵制更让政策落地难上加难,西方主要矿企CEO拉希姆·苏莱曼就直言,中国稀土在技术和价格上的优势无可替代,理应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这场博弈引发的连锁反应,正悄然撬动全球政经格局。
货币结算领域已出现明显变化,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开始转向人民币结算;而智利、沙特也同步提高了对华资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美元与资源的绑定根基开始松动。
产业分工格局也在重新洗牌,特斯拉、宝马继续在中国市场发展,而苹果CEO库克干脆无惧特朗普的施压,近日访华会见中国工信部部长,并且承诺会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力度,选择靠近产业链核心。
苹果CEO库克承诺会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力度
可以说,现在压力给到了美国盟友那边,若坚持配合美国对华施压,那么其依赖稀土的风电企业、汽车制造商将失去成本优势,加速产业外迁风险。
到底该怎么选?欧洲、乃至其余G7国家都应该理性作出抉择。
总的来看,美国拉G7集体应对稀土管制的做法,本质上是用冷战思维对抗市场规律与产业现实。
历史早已证明,没有利益共识的同盟终将瓦解,违背规律的干预必然受挫。
稀土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政治站队,而是谁掌握了全链条的产业能力与市场话语权。
中国的稀土管制符合国际惯例,更建立在技术、成本与产业链的坚实基础上,这绝非靠拉帮结派就能撼动。
中美关系
当G7还在为分歧争吵不休时,全球产业链已用实际行动做出选择:在效率与成本的硬约束面前,任何政治同盟的吆喝,终究抵不过市场规律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