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开出条件:只要中方松口稀土,中美关税可以再休战3个月
美国财长突然开出条件,称只要中方松口稀土,中美关税就可以再休战3个月。
曾被美方视为 "杀手锏" 的关税牌,如今在中美博弈中究竟还有多少实际份量?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
据观察者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若中国停止新颁布的稀土出口管控计划,美国或将延长对华商品关税豁免期至3个月以上。
同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称 "当前已处于贸易战中",强调美国正征收高额关税以避免 "暴露脆弱性"。
这种 "一边利诱休战、一边威胁加税" 的矛盾表态,恰恰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在中美经贸博弈中的底气不足。
从2018年首次挥舞关税大棒,到2025年以关税豁免求中方松口,短短数年,美方的博弈筹码已发生质的变化。
深入拆解其筹码清单可见,无论是显性的关税武器,还是隐性的盟友协同,实际效能都已大幅缩水。
贝森特与特朗普
时至今日,特朗普手中最显眼的筹码仍是关税,但这张牌早已从 "利器" 变成了 "双刃剑"。
目前特朗普威胁要对华加税100%,但高盛集团的研究显示,关税成本正加速向美国消费者转嫁,截至今年6月消费者已承担22%的关税成本,年底可能飙升至55%。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更测算出,加征关税已使美国家庭平均额外支出增加2400美元,服装、鞋类价格短期内可能分别上涨38%和40%。
更关键的是,关税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所谓 "让制造业回流" 的承诺沦为空谈,反而因成本高企,导致部分美企外迁。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尔斯滕・斯洛克直言,若高额关税持续,美国2025 年 "绝对" 会陷入经济衰退。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
除了关税,美方的另一张显性筹码,是实体清单扩容。
2025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已将数十家中国企业列入"清单",但这一手段的实际效果,却在逐步递减。
美国越是封锁,中企越是加快了自力更生的步伐,通过国产化替代,逐步突破美西方国家的芯片管制封锁。
而中方的反制更具针对性,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稀土管制新规,覆盖开采、冶炼、磁材等相关技术及载体,精准打击美国AI、军工等关键产业链。
在显性筹码效力衰减的同时,美方的隐性筹码更显苍白。
贝森特宣称将 "联合盟友反制",但中国稀土管制覆盖含0.1%中企成分的相关产品,欧盟、日本企业因使用中国技术同样受限。
美国军机生产离不开稀土原料
美国本土产能替代,更是远水难救近火。目前美国稀土加工依赖度仍超80%,本土工厂投产至少需要3-5年时间,短期根本无法填补缺口。
这种 "规划美好、落地无期" 的困境,让美方在稀土议题上几乎没有谈判底气。
从这里其实就不难看出,美方筹码失效的深层原因,在于其 "粗放施压" 逻辑与中方 "精准打击" 策略的根本差异。
美方的关税政策目标模糊,既想减少逆差,又想缓解通胀,政策自相矛盾且无差别打击,100%的关税覆盖所有中国商品,既伤及苹果等跨国企业,又推高国内消费成本。
而中方的稀土管制则精准锁定核心痛点,既履行了防扩散义务,又击中了美方供应链的"七寸"。
稀土制成的磁铁
这种战略差异,在历史互动中多次显现。
每当美方启动关税施压,都会引发中方更精准的反制,形成 "越施压越被动" 的循环。
特朗普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种变化,贝森特的 "稀土换关税" 提议,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但中方的立场始终明确,稀土管制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防扩散义务的必要举措,不会因美方的关税诱饵产生动摇。
总的来看,特朗普手中的筹码已所剩无几:关税牌反噬自身、实体清单效果衰减、盟友协同名存实亡、本土替代遥遥无期。
关税这张曾经的 "王牌",如今已因经济反噬和战略失算,渐渐沦为 "负资产"。
全球航运贸易
美方是时候该认识到了:单纯的关税威慑时代,早已落幕。
3个月的关税休战谈判,或许能暂缓紧张局势,但只要美方不改变 "一边谈判、一边威胁" 的陈旧逻辑,不正视中美产业实力的此消彼长,未来博弈中只会更加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