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打响"第一枪",英国率先对华出手,24小时之内,制裁11家中企
G7真的要集体对华挥起制裁大棒了吗?英国为何要抢先迈出这一步,成为所谓的 "出头鸟"?一边求中国投资、一边对华实施制裁,这样的矛盾操作背后藏着怎样的算计?
英国首相斯塔默(图右)与内阁成员对话
据观察者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15日,英国政府以"涉俄因素"为由,在短短24小时内,宣布对11家中国实体实施制裁。
这一突如其来的制裁行动,被部分西方媒体包装成 "G7对华围堵的开端",但稍加梳理便会发现,所谓的 "集体行动" 更像是英国的独角戏。
G7内部看似步调一致的对华姿态,实则早已裂痕斑斑。
今年6月的G7峰会上,加拿大作为主席国试图操弄涉华议题,却因各国诉求不一草草收场。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虽高调指责中国,却被媒体戳破是 "迎合美国议程",德国、法国等国则私下担忧,制裁可能会冲击自身对华贸易利益。
斯塔默和法国总统马克龙
甚至就在英国宣布制裁中企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外事顾问博纳还正在中国访问,洽谈中法合作事宜。
英方这种 "孤立出击" 的场景,并非首次发生,此前英国以同类理由制裁3家中企时,同样只有美国表态 "支持" 却未同步行动。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G7内部在对华制裁问题上,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立场,各国都在盘算自身利益,没人愿意为英国的政治投机行为买单。
英国执意当 "马前卒" 的背后,是其脱欧后难以化解的战略迷思,而这种迷思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外交政策与经济利益的严重撕裂。
G7峰会在加拿大召开
脱离欧盟后,英国急于在国际舞台重塑存在感,而紧跟美国成为其最直接的选择。
今年早些时候美英达成的关税协议中,隐含多项 "制度性排华" 条款,英国此次制裁可视为向美国递交的 "政治投名状",试图以牺牲部分对华合作利益,来换取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话语权。
英国国内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困境,则让这种投机行为更具紧迫性。
面对经济增长乏力、执政支持率下滑的压力,斯塔默政府试图通过 "对华强硬" 转移国内矛盾,将制裁包装成 "维护国际秩序" 的正义之举,却刻意回避了制裁可能对英国企业造成的冲击。
事实上,中英经贸关系早已深度绑定,制裁的苦果最终可能反噬英国自身。
中英关系
对于这种单边制裁行径,中国驻英国使馆在24小时内迅速回应,明确指出英方行为 "无国际法依据、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已提出严正交涉,并强调 "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径都将坚决回击"。
英国或许以为率先出手能换来美国的青睐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却可能最终落得 "里外不是人" 的结局。
若G7持续无人跟进,其 "出头鸟" 形象将彻底坐实;若制裁引发中方反制,阿斯利康、汇丰等英国巨头必将蒙受损失,进一步拖累本就疲软的经济。
这场看似强硬的制裁行动,最终暴露的不过是英国外交的迷茫与短视。
在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的今天,试图靠绑上他国战车、牺牲合作利益来刷存在感,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斯塔默和特朗普
中方的立场早已明确:中俄正常合作不应被干扰,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回击。
英国若不及时纠正错误,终将为自己的战略迷思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