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当中,几乎每个月都有值得说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当中,更是会被人反复提及,像十月初七就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它有4个特别之处,那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早看早知道。

农历的十月,也被称之为亥月,民间说法颇多,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在这天民间又有着怎么样的一个说法。4个特别之处,分别指的是啥?
1、 这天是乾明节
宋朝的时候,皇帝特别喜欢制定节日,据历史了解,宋朝最巅峰的时候,一年假期有110天,相当于上2天班可以休息一天,足见其节日之多,而这个乾明节就是宋朝的节日之一。
宋太宗赵光义的生日是十月初七,在他继位以后每年的十月初七自然成为了诞节,因此把他取名为"乾明节"。
当然这里还要说一下,这个诞节如同年号一般,也会随着皇帝变换而更改。在宋代的四锡,写过《乾明节祝圣寿》。
日上扶桑第一枝,东方楼阁曙光时。万帮将启乾明宴,两制应宣御制诗。乐感羽毛皆率舞,神和福禄自来宜。可见这个节日是相当的热闹。
2、 这天是立冬节气
今年农历十月初七,刚好也是立冬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立冬属于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过渡到了冬季。
根据对立冬的一个解释,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这也就意味着寒冬开始登场,十月初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之一,我们要格外的重视起来。
3、 这天是甲辰年乙亥月乙亥日
在干支历当中,这天也有些特别,它是甲辰年乙亥月乙亥日,从五行的角度看,天干为乙木,地支为亥水,形成了一个水生木的结构。
不过这里要说的是,尽管亥月水气旺盛,木气也处于相应的位置,但在寒冷的月份里,木要生长还需要火来温暖环境。所以在这天的话,最好是出现晴天,而不是下雨的一个天气。
甲辰年的乙亥月,乙木作为劫财出现在天干,而地支中的辰和亥之间没有明显的特殊关系。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上个月辰与戌之间的冲突导致的动荡,这个月整体上显得更为稳定。
事实上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冬天藏的更加稳定,天气已经逐渐趋于寒冷,万物开始收藏了。
4、 这天是建除十二神建日
古人很喜欢择日,不管是出行,还是做大事,都要看看日子,即使是在现在,这个传统依然得以延续。比如说结婚、定亲这些都会选择吉祥的日子。
建除十二神当中的建日,建(太岁)日:为一岁之君之义,主健壮、旺相、万物生育、 强健、健壮的日子。
它是怎么确定的呢?建日:以月建和日辰相同,以寅起,为一月,二月为卯。例如:寅月寅日,为建日。而亥月亥日也是建日。
老话说建日气专,不利于婚嫁,娶亲,红白事业,而有利于出行,上任,科考。因此这个日子,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十月初七不一般,它不仅是立冬,也是建日,还是亥月亥日,另外它还是乾明节,可以看出来还是挺特别的,在这样的日子当中,我们要注意天气的一个转化,同时也要及时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
一防:防寒潮突袭
农谚云:"十月初七阴,柴炭贵如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农历十月对应"坤卦",乃阴气极盛之时。此时西伯利亚寒流频繁南下,长江流域常现"断崖式降温"。2023年气象数据显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在十月初七前后遭遇强冷空气概率高达67%。古人强调"防",实则是提醒人们检查门窗缝隙、备足冬衣,尤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清晨外出。这种预警意识与当代"气象灾害防御指南"不谋而合。
二不吃:寒性食物与隔夜膳
1.忌食生冷:清代《调鼎集》记载"冬不食蛤",因贝类性寒,十月人体阳气内敛,消化功能减弱。现代医学证实,低温环境下生冷食物易引发胃肠道痉挛。
2.禁隔夜饭:古代冷藏条件有限,《齐民要术》特别警示"宿食生滞"。现代研究发现,10℃以下环境中,隔夜饭菜亚硝酸盐含量仍会缓慢上升,尤其叶类蔬菜超标风险更高。
三不问:人际交往的智慧边界
1.不问寿:民俗学者乌丙安考证,十月为"幽冥月",提及年龄易触动老人对生命周期的敏感神经。
2.不问财:年终将至,旧时商户多在此时清算债务,《燕京岁时记》载"十月债主盈门",问及钱财易生尴尬。
3.不问婚:周易"剥卦"对应十月,象征阳气衰微,传统认为不宜谈论婚嫁喜事。从心理学角度看,冬季光照减少易引发情绪波动,确非商议重大事项的最佳时机。
四要做:顺应天时的生存哲学
1.晒被褥:明代《遵生八笺》记载"十月曝衾,可祛阴晦"。现代科研证实,紫外线照射6小时能杀灭90%以上的螨虫。
2.祭祖:《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十月初七"享先以羊豕",这种仪式实为冬季来临前对家族凝聚力的强化。
3.储冬菜:河北正定出土的汉代陶仓模型证实,十月储菜是延续两千年的生存智慧。大白菜在0-4℃环境下维生素C流失率最低,印证古人经验的科学性。
4.修农具:元代《王祯农书》强调"冬备耒耜",现代农业机械同样需在入冬前更换防冻液、保养发动机。
翻检《荆楚岁时记》《清嘉录》等古籍会发现,所谓"凶日禁忌",本质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不必拘泥于形式,但其中蕴含的未雨绸缪、尊重自然、关注健康的核心思想,恰是传统文化留给当代人的生活锦囊。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言:"岁时禁忌是祖先用错误形式包装的正确经验。"读懂这些,或许比简单贴上"迷信"标签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