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最大的瓜,是属于张碧晨和汪苏泷的。相关的话题,直接霸占了整个热搜榜。事情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争一首歌,《年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原唱。这首歌还挺火的,因为是当年电视剧《花千骨》的插曲,很多人都听过。"数着一圈圈年龄,我认真,将心事封存……"

而整件事情的起因,还有点搞笑,有点乌龙。甚至可以说,是两位歌手的无妄之灾。这场"大战"的导火索,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网红--旺仔小乔。

最近,这位网红开了一场演唱会,结果因为全程不露脸+票价贵过一线明星,被网友疯狂吐槽,直接冲上热搜。

紧接着,好事的网友把她扒了个底朝天,结果挖出了一条2021年的言论:"《年轮》的原创,我发一百遍也只认张碧晨。"

就这一句话,彻底炸了!汪苏泷的粉丝,瞬间暴怒。他们认为,《年轮》是汪苏泷创作的歌,作词、作曲都是他,他当然是原唱。而张碧晨的粉丝则说--这首歌就是张碧晨第一个唱的(电视剧《花千骨》版本),也是她唱红的,汪苏泷还得感谢她呢。这场骂战瞬间席卷全网,也惊动了本尊下场。

02

汪苏泷率先发布了声明:因网红言论导致争议失控,决定收回《年轮》所有演唱授权,暂不开放任何翻唱。而且,他还明确了"双原唱"模式;还表示尊重合作方,但须维护创作者权益。

按理说,汪苏泷的回复没什么毛病。事是他人挑起来的,那我以后不给其他人唱就好了。"双原唱"的说法,也给足了张碧晨面子,此事就到这里吧,不要影响到我们的关系。可没想到,紧接着,张碧晨方却发出公告坚称:张碧晨才是法律与行业惯例下的唯一原唱。

依旧是2015年6月15日张版便率先上线,也是《花千骨》剧唯一使用版本,而汪版直到6月30日才上线。张碧晨也在评论区留言,表达对这次争议的遗憾,以及与这首歌进行告别。

昨天下午,张碧晨方再度发文称,查阅过合约,自己有永久演唱的权利,但是以后不会再唱了。而汪苏泷昨天正在深圳举行演唱会。他在演唱会上,称深圳(身正)不怕影子斜,被认为是对此事的回击。之后,他还在演唱会上唱了《年轮》。

就这样,因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条四年前的评论,两位实力唱将竟然开始翻起了旧账,互撕上了热搜。我只能说,网络世界真是太戏剧性了。这场"无妄之灾",还不知道要如何收场呢。不过这事要我来说,其实两个人都有点冤。汪苏泷这边,作为《年轮》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按常理来说,著作权和原唱身份本该毫无争议。

公司老板也亲自发博澄清:"当年录制时,就确定男女双版本是同时存在,还有邮件记录。"也就是说,汪苏泷团队从未否认过张碧晨的演唱权,甚至早就接受了"双原唱"的设定。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足够尊重了吧。

而张碧晨这边呢。按照时间线来看,她的版本上线确实是要早于汪苏泷。原唱,不就是第一个唱的吗。她还搬出了《著作权法》,表示法律上都是这么认定的。所以,她认为自己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唯一原唱。而且,《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在采访时也澄清:"剧方盲听选歌,仅收到海蝶音乐提供的张碧晨版,对汪苏泷版细节不知情。"

一个站在道义上,一个站在法律上。确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从结果上来看,张碧晨却输惨了。在评论区,大部分网友都表示支持汪苏泷。甚至,还有网友这样形容:"自己是房东,装修好了租出去,结果租客居然说房子是他的。"

张碧晨对唯一原唱的坚持,输了人心。究其原因,还是她并没有明白这三点。

03

第一,原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想起了另一个类似的案例,汪峰和旭日阳刚的《春天里》之争。2011年,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在春晚上翻唱汪峰的《春天里》,一夜爆红。

起初,汪峰也表态支持。但仅仅一年后,他便一纸诉状以"侵权"叫停了旭日阳刚的商演。因为汪峰认为,他们的出场费已经几十万了,还要唱自己的歌,就属于商业侵权了。

尽管舆论普遍同情"草根逆袭"的旭日阳刚,但法律就是法律,他们不能再唱这首歌了。而失去这首"成名曲"后,他们很快便泯然众人,迅速淡出大众视野。甚至前几年还被拍到,他们又成了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令人唏嘘。

而汪峰呢,凭借一首又一首的原创歌曲,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就算《春天里》没红,他还有《北京北京》,还有《怒放的生命》。他有原创的能力,就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是攻是守,全在自己掌握。

放在汪苏泷和张碧晨这里,道理也是这样。张碧晨少了一首《年轮》,就是少了一首代表作。而汪苏泷就算没有《年轮》,他也依然能写出其他的歌。第二,不争,才是最大的智慧。在这件事中,张碧晨最大的败笔,就是非要去争这个"唯一原创"。

一开始,这件事情根本和她没关系。汪苏泷都承认"双原唱"了,对她根本没损失。只要她发个声明,以退为进,感谢一下汪苏泷,这样既能彰显格局,又能收割路人好感。

结果,她执意坚持自己是唯一原唱,与汪苏泷开撕。这一下,直接导致了自己三输:没了代表作,丢了路人缘,最亏的是还把和汪苏泷的关系搞僵了。要知道,与这种创作歌手打好关系,对于一个没有创作能力的歌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去年演唱会时,她还感谢了汪苏泷没有收取她版权费呢。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争的越多,失去越多,心越负累。不争,不仅是保护自己的智慧,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顶级格局。

第三,流量时代的"情绪陷阱"。

这场闹剧最荒诞的地方就在于--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一句四年前的话,居然能点这么多人的怒火,引发如此大的争吵。张碧晨和汪苏泷,可以说是双输。反而是始作俑者"旺仔小乔",成了最后的赢家。她成功地转移了热点,自己演唱会不露脸个门票巨贵的槽点,没人关注了。

在这场闹剧中,我们看到了:真相让位于情绪,作品输给话题,音乐人沦为流量棋子……最终留下的,只有越来越浮躁的音乐生态。这就是流量时代最残酷的真相--制造冲突,永远比平息争端更容易;贩卖愤怒,永远比理性讨论更来流量。

这是圈内人士不得不面对的囚徒困境。也是我们所有人都逃不开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