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批准设立自然保护区,黄岩岛大局基本已定。对此,菲律宾对中国提出抗议,我外交部直接回应:不接受菲方抗议。那么,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有何重要意义?而菲律宾在第一时间提出"强烈抗议",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9月10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涵盖3523.67公顷,其中核心区占1242.5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典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濒危生物。仅仅一天后,菲律宾外交部就宣布"强烈抗议",称这是对其"主权"的侵犯。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1日的记者会上回应道: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所谓的抗议不可能改变现实,中方根本不接受。可以说,随着这一保护区的建立,黄岩岛的大局实际上已经敲定。

之所以说大局已定,是因为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本质上完成了对黄岩岛主权与管辖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自2012年中国对黄岩岛实施有效控制以来,中方逐步完善了相关执法、法律与生态管理的体系。去年,中国公布了黄岩岛领海基点基线,今年又进一步通过国家级保护区的方式,把这片海域纳入严格的法律框架。而菲律宾虽然口头上高声抗议,但在事实与法律层面,已经失去了可以挑动局势的空间。

从生态角度来看,设立这个保护区绝不是随便画个圈,而是有明确考量和深远的意义。黄岩岛海域拥有极为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着大量珍稀物种,同时也是重要渔场和避风港。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海水升温、台风频发、渔业垃圾和非法捕捞,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冲击。

尤其是菲律宾渔船在潟湖内的非法作业,长期以来破坏了珊瑚和渔业资源,有学者甚至直言这是对黄岩岛生态的最大威胁。设立保护区,正是中国用制度化方式遏制破坏行为,加强监管与修复的一步。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履行国际环保义务的责任担当,也用事实回应了外界所谓"中国破坏南海环境"的不实指责。

然而,对菲律宾而言,问题早已不是生态,而是政治。过去几年,菲律宾频频打着所谓"渔民权益"之名,在黄岩岛问题上强化自身存在感,甚至推出所谓"新渔民英雄"计划,把渔船当作政治工具,鼓励渔民冲闯敏感海域,以此制造摩擦。在这种背景下,中方设立黄岩岛保护区,等于给菲方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红线,明确告诉他们,任何破坏生态和挑战管辖的行为,都可能被纳入法律和执法框架。

要知道,就在去年,马科斯政府出台了一套新法,意图强化海洋主张,但很快就被中国以公布黄岩岛基点基线行动所压制。如今,中国设立保护区,把黄岩岛纳入制度化管理,这让菲律宾那些所谓的法律话语显得愈发空洞,根本经不起现实的对照。美国虽然不断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展示存在感,但真正面临第一线摩擦的始终是菲律宾。可以说,中国通过法律、执法和生态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已经把菲律宾逼入了只能抗议,不敢肆意挑衅的被动境地。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黄岩岛保护区的设立,不仅是一项环境政策,更是南海博弈的重要节点。它让外界看到,中国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已经从被动回应转变为主动反击,而这种反击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纳入国家法律体系,再辅之以实际执法与国际法义务,就等于堵死了菲律宾等外部势力挑衅的可能性。未来,菲方如果继续在黄岩岛挑衅,面对的将不只是中国海警的执法,还有国际法框架下中国"保护生态"的正当理由,这将使得菲律宾在国际舆论上愈发失分。

因此,黄岩岛大局已定并非一句空话。保护区的设立既是对十余年来现实控制的制度化确认,也是对未来海上秩序的前瞻性布局。菲律宾的抗议注定无济于事,它所能做的只是不断重复同样的指责,而中国则在用一个又一个具体举措,把黄岩岛纳入稳固的治理体系。外交部的回应也点明了这一点,黄岩岛从来不是菲律宾的一部分,中方不接受任何所谓抗议。随着法律、生态与执法三重体系的落地,黄岩岛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未定的争议,而是一个已成定局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