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战场的重心放在了波克罗夫斯克附近,据官方数据,前线26%-30%的战斗集中在这一带,俄军投下的航空制导炸弹有一半落在了这里。这不是修辞,而是指向最危险的地方:当弹雨和火力在一张地图上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压迫感不需要渲染出来。

俄军不断地往红军城的方向堆积兵力、装备,试图压缩周边空间;乌方也把精锐部队派到那个方向去,特种部队也在支援。最重要的是通往红军城的道路仍然掌握在乌方手中,这条生命线只要保住,就意味着城里还可以得到补给、可以撤出伤员、可以轮换守军;一旦这条道路被切断,守军就会变成一个孤立的"孤岛"。

红军城周边俄军即时投入的兵力情况中,出现的士兵人数大约在260到300人之间。"集结数千兵力"与之相反的原因在于城市战不是平推:外侧可以持续集结,但是能马上投入城郊近战的人数受到穿插、轮换、火力点布置以及地形的影响。卡口、河道、路线和火力覆盖使得堆得多、进不来成为常态。

波克罗夫斯克遭到空袭的程度最为严重,航空制导炸弹要达到精确打击和大面积破坏的效果,投放平台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发射,飞行的高度和距离保证了安全性,近距空防拦截的时间窗口被缩短了。防空雷达不断发出警报,拦下了一枚靠运气的导弹,地面部队则一直承受着持续的震动和心理压力。

红军城方向作战的第35旅、第38旅,第68独立猎兵旅、第32旅、第155旅得到表彰;另外被提及的主力第425独立突击团。被点名不是礼节,而是实实在在的"扛压"和"守住"。从编制指向来看,突击团强调打穿和快速反应,猎兵旅强调机动和侦察,骨干力量被集中到重点方向上,说明乌方把最重的任务交给了最能扛的单位。

在9月份的时候,俄方曾借着输气管道的建设来推动局势的发展,但是局势一度变得非常危险;之后乌方炸毁了管道,俄军只能用橡皮艇和小船渡河,推进和补给的节奏被严重打乱,风险也成倍增加。近日流传的"乌军被包围"的说法,乌军发言人第一时间辟谣称:俄军确实试图从北面突破并包抄,但是不能说已经包围了乌军;乌方在库皮扬斯克方面仍然掌握着主动权,严重不等于失控。

北东方向整体上比较平稳,利曼、克拉马托尔斯克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康斯坦丁诺夫卡仍然在激战中,但是情况没有改变。多布罗皮利耶报告称推进了两到三公里,乌方称俄军在此失去了主动权,但俄军却在各个地方集结准备反击,呈现出拉锯态势。新帕夫利夫卡线的情况没有大的改变,乌军在六个居民点里和俄军纠缠不清。

同时信息战也参与其中,关于"被围攻"的舆论刚刚兴起,就被辟谣制止了。这样的叙事交锋会不断出现,从而影响到后方的情绪以及外界的看法。但是在战壕里,唯一的问题就是今晚能不能少挨几颗炸弹,明天早上能不能换上一拨人去前沿警戒。

部队结构的"堆叠"也在表态,第425独立突击团、68独立猎兵旅等编制的功能特性说明乌方在重点方向集中机动与突击能力,35旅、38旅持续上强度则是地面扛压的骨干。这为非正常的配置,体现了该方向的重要性以及紧急程度。

库皮扬斯克的输气管道虽然已经被炸毁很久了,但是影响仍然存在。战时基础设施就是战术节点:有管道时推进快、补给跟得上;没有管道就只能摆渡,目标暴露、速度慢、风险大。目前清剿的节奏掌握在乌方手中,但是外界看不到具体的日期。

打了这么久的仗,波克罗夫斯克几乎都可以用消耗战、火力战、无人机战、信息战来对应。攻击端用半数航空制导炸弹打一个地方,防守端用精锐部队层层压上、死守要害道路。红军城的玻璃不知碎了多少次了,那里战士的处境很困难,不用多说。

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库皮扬斯克三地如同三个钉子,牢牢地钉在一条线上,只要其中任一地出现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局势;利曼、克拉马托尔斯克、新帕夫利夫卡等地则如同一圈缰绳,紧紧地套在大盘上。目前的"稳定、不变、维持"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别忘了,"不变"本身是一种选择,守和拖都是在花钱。半个月之后回头看,这样的"没有变化"时期,就是一直为下一次突变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