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录取通知书还没等到,一张病危通知书却先来了。十几岁的年纪,本该是人生的开始,却在ICU里靠机器维持生命。
家里已经欠了几十万,救命的钱更是个无底洞。一个普通的家庭,怎么扛得住这样的天灾人祸?
父亲一个人坐在重症监护室的门外,手里死死地攥着几张纸。一张是家里的旧账,当年车祸欠下的二十万。另外几张是新账,医院的医疗费单子,上面的数字已经有五六十万了。他什么也不做,就只是看着那扇紧闭的玻璃门。
门里面,是他的女儿。她还那么年轻,刚刚考完试,正等着大学的录取消息。可现在,她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身边是滴滴作响的仪器。她什么都不知道。
医生说的话很直接,也很吓人。诊断结果是暴发性心肌炎,女孩的器官都在衰竭。现在全靠一台叫"人工肺"的机器撑着。医生还说,这机器一旦停了,她活不过三天。
这个病来得太快,太凶了。
7月11号。
这是河南平顶山女孩病发的日子。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就这么突然倒下了。
事情是从发烧开始的。7月10号,女孩觉得浑身没劲,开始发烧。家里人都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谁也没太当回事。可到了第二天,她就觉得胸口特别闷,气都喘不上来了。家里人赶紧把她送到县里的医院。
县医院一看,情况不对,说是心肌炎,得赶紧转院。就这样,他们又急急忙忙地赶到了郑州的大医院。到了郑州,女孩的心脏功能只剩下正常时候的四成了。
从发病到休克,平均只要三四个小时。这个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女孩的姐姐在众筹平台上写了一句话,看着让人心里发酸--"小妹说去打工"。高考结束了,她本来的计划是找个暑期工,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可现在,这个小小的计划也成了泡影。
家里的情况确实不好。母亲每天出去卖凉皮,辛苦一天,挣的钱还不到一百块。姐姐是家里唯一的稳定收入来源,一个月工资五千块。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在上学,学费都是靠学校减免的。
这个家庭,本来就在努力地生活着。
现在,女孩躺在ICU里,每天的花销就像流水一样。乡里乡亲们东拼西凑,凑了二十万。这笔钱,刚刚够人工肺的开机费。
开机之后,每天还要花一万多块。
这个数字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众筹页面上,捐款的金额每天都在涨,几千几千地涨,可还是跟不上医疗账单翻滚的速度。
医生们看着这种情况,也是直摇头。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拼了,总以为自己年轻,身体扛得住。发烧了,还熬夜刷题;胸闷了,还坚持跑步。他们把自己的青春透支到了极限。
一位心内科的医生说过一句话:"我们救得了心脏,但救不了透支的青春。"
这种病,好像就偏爱那些十八九岁、身体健康的少年人。因为年轻,免疫系统反应得特别剧烈,这种剧烈的反应,有时候反而会攻击自己的身体。越是拼命的人,好像越容易出事。
之前就有过这样的例子。重庆有一个高三的学生,一边考试一边就病发了。在考场上,他的心跳停了三次。还有一个湖南的女孩,为了参加高考,三个月里住了两次院,却连假都不敢请。
这些孩子,都太懂事了,也太苦了。
女孩的同学在众筹页面下留言,说她是班上的班干部,人特别好,有好几次都把奖学金让给了更需要的同学。大家都在惋惜,说那个本该拿着奖学金和录取通知书的人,现在却躺在了冰冷的手术台上。
在病房的床头,还放着一张被撕破了的志愿表。上面模模糊糊还能看到填报的专业--师范专业。她或许是想当一个老师吧?这张破旧的志愿表,好像还在静静地等待一个结果。
父亲还是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监护室的玻璃门。里面,是他的希望,也是他沉重的负担。没有人说话,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监护仪器传来的、不间断的"滴滴"声。
这声音,是在告诉外面的人,她还活着。但这声音,也像一个催命符,每一声响动,都意味着钱在不断地烧掉。
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全国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病例发生,可每一次,好像都没有什么改变。那些说着"拼命是福报"的人,可能真的没有看到这背后隐藏的风险。
监护仪上的数字在不停地跳动,跳动的是一个年轻的生命,也是一个家庭的命运。有人能帮一把,就是一把。
写到最后
机器还在响,账单还在涨,欠条还攥在父亲的手里。那个想去打工的女孩,还在ICU里等着一个未知的明天。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