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7月22日至24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是一年中日照最强烈、气温最高的时期之一。从气候特征来看,大暑往往与"潮"和"热"紧密相连,堪称一年中体感最闷热的时段之一。

大暑为何常是"最潮最热"?

大暑期间,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我国大部分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达到峰值,地面吸收热量后持续释放,导致气温居高不下,许多地区午后最高气温常突破35℃,部分南方地区甚至会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

此时我国南方正处于梅雨后期或受季风影响,暖湿气流活跃,空气中水汽含量极高。当高温与高湿度结合,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就会产生"桑拿天"般的闷热感,体感温度往往比实际气温更高,因此"潮"与"热"的叠加让大暑成为全年体感最不适的时段之一。

不过,"最潮最热"并非绝对,受地域和当年气候影响,部分北方地区可能在小暑期间出现更高气温,而南方的潮湿程度也可能因降水分布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大暑是全国范围内高温高湿天气最为集中的时期。

面对大暑的高温高湿天气,科学防暑降温至关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护:

一、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做好外出防护

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此时阳光最强烈、气温最高。若必须外出,需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宽檐帽、太阳镜,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穿着透气、浅色的长袖衣物,减少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

随身携带防暑用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风油精等,一旦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先兆,可及时使用并尽快到阴凉处休息。

二、调节室内环境,保持舒适体感

室内保持通风,可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开窗换气,正午高温时段关闭门窗并拉上窗帘,减少室外热量进入。

合理使用空调和风扇,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温差最好不超过7℃),以防感冒;风扇可配合空调使用,促进空气循环,增强降温效果。

利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调节室内湿度,尤其在长期开空调的环境中,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导致呼吸道不适。

三、科学补水与饮食,从内部调节身体状态

及时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也可适当喝些绿豆汤、酸梅汤、菊花茶等清热解暑饮品,但需注意避免过量饮用冷饮,以防刺激肠胃。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如西瓜、黄瓜、冬瓜、苦瓜等,这些食物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减少身体产热。

四、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增强身体耐受力

保证充足睡眠,大暑期间白天长、夜晚短,高温易使人疲劳,建议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午休15-30分钟可有效恢复体力。

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方式,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可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散步、慢跑、瑜伽等轻度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大暑的"潮"与"热"虽带来不适,但只要做好科学防护,就能安然度过这段高温期。同时,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警惕高温红色预警和短时强降水等极端天气,确保自身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