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及维护地区稳定的考量,中方允许菲律宾派遣1艘民船,对非法"坐滩"在仁爱礁的军舰运送生活物资。此次通行并非改变中方对仁爱礁主权归属的立场,而是在管控分歧、防止事态升级的原则下作出的决定。中方通过既定外交渠道提前告知菲律宾相关通行条件及监管要求,明确限定民船的航行路线、作业时间及运载物资种类。
中国海警在菲方民船自菲律宾港口出发起,即通过海上巡逻舰艇、空中监控平台等方式,对其航行动向进行实时跟踪。当民船进入仁爱礁海域,中国海警执法人员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对菲方船只进行身份核验、运载物资清单核查,全程近距离伴随航行监管。在民船停靠非法"坐滩"军舰期间,海警舰艇保持警戒站位,确保菲方运输活动严格限定在生活物资补给范围内,未出现任何违规行为。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强调,此次允许菲方民船通行,不代表中方对菲律宾非法侵占仁爱礁行为的认可。仁爱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固有组成部分,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海警将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开展常态化维权执法行动,对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并依法处置。
此次中方允许菲方民船补给行为,在国际舆论场引发不同解读。部分观点认为,中方此举展现了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升级的负责任态度,体现了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诚意;但也有声音质疑,对菲方非法"坐滩"行为的"有限容忍"是否会被误读为软弱,这种人道主义措施是否可能导致菲律宾变本加厉,未来中方应如何在维护主权与保持局势稳定间把握平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