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普通的乳牙拔除,一次本应短暂的麻醉,最终成了四岁孩子与世界的最后告别。

7月21日中午12时左右,湖南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总院)手术室迎来了一位小患者一名4岁男童准备接受乳牙拔除手术。家属称,医生以"年纪太小"为由建议全身麻醉进行这项常规操作。

六个小时后,下午6时许,家属等来的不是手术结束的好消息,而是孩子不幸离世的噩耗。家属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中悲痛质问:"谁能想到,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乳牙拔,竟成了他与世界的最后告别。"

01 家属追问:哪个环节出了致命差错?

在多个视频中,家属强烈要求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关键质疑:"是麻醉药量的出错?是操作流程的违规?还是医生根本不具备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根据家属描述,孩子进入手术室后约半小时就出现了突发状况,医护人员随即展开抢救。然而,令家属难以接受的是,在长达6小时的抢救过程中,他们多次询问病情,医生均称"不知情",且医院拖延了3小时才通知濒危实情。

更引发争议的是,家属发现手术室存在监控设备,但院方却以"无监控"为由拒绝提供关键影像。

02 全麻决策合理性遭质疑

事件曝光后,一个核心问题迅速引发公众讨论:4岁儿童拔单颗乳牙,为何需要全身麻醉?

医疗专业人士指出,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指南,儿童全麻拔牙通常仅适用于三种情况:多颗牙治疗(≥4颗)、无法配合的重症患儿(如自闭症)以及复杂手术。而本次手术对象是单颗乳牙,且无证据表明患儿有特殊病史或行为障碍。

"4岁儿童完全可通过局部麻醉配合行为引导(如安抚、游戏分散注意力)完成操作",一位专业人士分析称,"在此情况下采用全麻属于过度医疗。"

03 致命风险背后的医疗系统漏洞

医学分析指出了几种可能的致命原因:儿童气道直径仅为成人1/3,全麻易引发喉痉挛或导管移位导致窒息;罕见遗传病恶性高热,致死率高达60%;以及麻醉药物过敏或剂量失误。

这起悲剧揭示了基层医院儿科医疗的系统性漏洞,术前风险评估缺失、应急能力不足、信息透明度低。数据显示,我国仅5%麻醉医生专攻儿科,基层医院常缺乏专职儿科麻醉师和儿童专用急救设备。

类似悲剧并非首次发生。2025年3月,西安一名7岁男童全麻拔牙后昏迷41天,医院两度下达病危通知,至今仍未明确事故原因。

04 院方回应与家属诉求

面对汹涌舆情,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仅回应:"此事该院的医务部一直在处理,具体情况尚不清楚。"

截至7月23日,医院及当地卫健委仍未公布调查进展。家属提出明确诉求:封存并公开麻醉记录、监护仪数据及手术录像;引入第三方机构(医学会+司法鉴定)介入调查,厘清责任。

医疗专家提醒家长,乳牙通常自然脱落,除非严重龋坏、反复发炎或阻碍恒牙生长,否则无需拔除。若被建议全麻,需追问原因并要求书面风险告知,优先选择儿童口腔专科医院。

---

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面对家属追问和公众质疑,仅以"医务部一直在处理"作为回应。截至7月23日,医院及当地卫健委仍未公布调查进展。

医疗专业人士警示,儿童全身麻醉拔牙仅在特殊情况下适用,如多颗牙治疗或无法配合的患儿。而此次仅为单颗乳牙拔除。

四岁孩子的乳牙本应自然脱落,成为成长路上的小小里程碑;如今却成了生命终点,留下一个家庭无法弥合的创伤和等待解答的医疗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