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夏朝更早的王朝,考古锁定两大区域,又一神话将成现实
根据尚书记载,尚书第一篇为《虞书》,之后才是《夏书》、《商书》、《周书》,因此中国第一王朝不是夏朝,而是帝舜建立的虞朝。
除了尚书之外,先秦诸多史书都将虞朝与夏商周并列,比如《国语》记载"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问题在于:虞朝是否存在,又会在何处呢?对此,现代考古锁定两大区域,每个都似帝舜活动区域,但其中究竟谁是真正的地点,如今还没能揭开真相。
陶寺遗址与帝舜
上世纪80年代左右,在山西临汾襄汾考古发现"陶寺遗址",距今4300-3900年,与尧舜所处时代吻合。该遗址普遍被称为"尧都平阳"、"最早的中国"等,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礼乐制度相当完备的王权都城,陶寺遗址处于核心区。问题是,帝舜会不会在陶寺遗址呢?
首先,史书中说尧舜禅让,但无论"禅让"是和平交接、还是武力征伐的掩盖,都说明尧舜相距不会太远,乃至尧都就是舜都,即陶寺遗址可能也是舜都。
其次,史书记载帝舜活跃于冀州,春秋时山西运城河津县还有"冀国",古书说"两河间曰冀州",现代考证古冀州其实在晋南,即位于汾水与黄河之间,陶寺遗址位于这一范围。
第三,商周时期的古虞国,在山西运城的夏县与平陆县一带,相距陶寺遗址不远。因此,从"虞"之地望来看,帝舜之虞朝应在古虞国这一带。
第四,以陶寺遗址为中心,汾河以东、塔儿山以西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南北存在两大遗址群对陶寺遗址形成了拱卫之势。因此,陶寺统治者实力强大,与尧舜地位相当。
除此之外,汾水以西的区域,保留了很多与帝舜有关的文化,远远超过其他区域,比如地名上有妫汭、历山等,其中妫汭沟的制陶制缸业至今犹存,历山上有一座陶寺文化中晚期的小型遗址等。
正因如此,帝舜极有可能就在陶寺遗址一带,乃至就在陶寺遗址。
关于陶寺遗址,还有一个奇特之处:该遗址分为三期,早期为4300-4100年,遭遇一场政变之后进入中期,即为4100-4000年,之后进入晚期。陶寺发生第一次政变时间,与尧舜禅让时间大致重合,更重要的是帝舜正好活了100岁,这又与陶寺中期延续时间相等,因此所谓舜百岁而亡,是不是虞舜王朝存在了百年?
帝舜与东夷区域
根据史书记载,尧禅位舜,舜禅位禹。既然帝舜在陶寺一带,那么以当时交通条件看,大禹理应在其附近。但这又与史书相矛盾,因为大禹接触的伯益、涂山氏等都是东夷人,陶寺与东夷相距甚远,不太符合当时交通情况,大禹部族理应相距东夷不远。
如果大禹相距东夷不远,那么帝舜会在何处呢?以史书与考古来看,帝舜还可能在东夷区域。
首先,关于帝舜来源,史书多有记载"帝舜生于姚墟,即东郡(濮阳)也",因此今天濮阳城市名片之一是"帝舜故里"。正常来说,既然帝舜生于濮阳,那么他活动范围应在濮阳一带。
濮阳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该地区有6500年前的西水坡遗址,还有高城遗址。其中,濮阳周边有41座聚落龙山时代的大聚落群,如同众星拱月一样拱卫着高城遗址。如今,高城遗址被普遍认为是颛顼之都,商契之墟,夏后相避难之所,卫国都城,还有认为是帝舜之都。
其次,帝舜出身于有虞氏,故而所建朝代便被称为"虞朝"。现代考古发现,刻有"日月山"大口尊的文化遗址为有虞氏特有的标志物,分布在山东泰山、潍坊等地。以有虞氏看,帝舜应为东夷人,恰如闻一多所说的"帝舜,东夷人之天帝也"。
王树明《帝舜传说与考古发现诠释》指出:位于泰安宁阳的于庄东南遗址,当是春秋时期的遂国,即"东夷旧国遂亦帝舜太昊之后。其故地约当今山东宁阳县西北与肥城搭界处。"
除此之外,与帝舜有关的历山等地名,在山东也存在。甚至,与帝尧相关的地名,山东也有遗存,比如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相传就与帝尧有关。所谓"尧",极有可能与烧陶的窑有关,而窑、尧读音也一样。因此,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尧舜禹的历史发生在鲁西豫东地区。
总之,除了山西陶寺遗址一带之外,帝舜王朝还可能在鲁西豫东一带。且,尧舜禹在鲁西豫东一带,似乎更能解释尧舜禹的禅位历史;而在山西陶寺一带,就难以解释舜禹历史关系。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首先,除了上述两大区域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流传帝舜传说,但可信度不高,且缺少考古发现佐证。因此就目前来看,帝舜的虞朝大概不在山西就在山东(或河南濮阳)。
其次,帝舜有没有可能生于东部,然后带领部族迁居山西,在山西建立虞朝呢?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交通条件限制了古人在短时间内的群体性大范围迁徙。
第三,《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说明帝舜是商人祖先,而商人源于冀南豫北。因此,从商人与帝舜关系来看,帝舜的虞朝更可能在濮阳或鲁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