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访客"正加速冲向太阳,预计10月29日飞抵近日点。由于"3I/ATLAS"被发现时具有活动性,有冰冷的彗核和彗发,因此天文学家倾向将其归类为彗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3I/ATLAS是目前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个星际天体。过近日点后,3I/ATLAS的速度会略有下降,整个穿越太阳系的过程中与地球最近的距离超过2.4亿公里,对地球不会构成任何威胁。
这颗来自太阳系外的彗星为我们揭开宇宙奥秘提供了珍贵契机。你想了解彗星吗?下面就一起来追寻彗星的踪迹吧!
拖着长尾巴
人们印象中的彗星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但这条"彗尾"却并非彗星的本体。彗星的本体其实是一个直径只有几百米到几千米,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岩石构成的"脏雪球"。彗核接近太阳时受热,会释放气体和尘埃,形成一个比彗核大几个数量级的气壳,名为"彗发"。当彗星离太阳近到一定程度时,太阳光的辐射压和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流会把彗发向后推开,"吹"成一条尾巴,这才有了人们熟知的彗尾。
一小部分彗星与太阳较近,其余大部分都在遥远的太阳系外缘。彗星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类似,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且大多数彗星的轨道都是细长的椭圆。轨道的椭圆形越细长,彗星的运行周期就越长。周期200年以下的彗星被归为短周期彗星,如本文开头提到的紫金山彗星和41P彗星,周期分别为98.4年和5.4年;周期为200年至数百万年的彗星,被归为长周期彗星,有些长周期彗星最后甚至会逃离太阳系,一去不复返。
彗星起源地
目前,科学界认为太阳系中的彗星有两个起源地:短周期彗星一般来自于名为柯伊伯带的圆盘形区域,位于海王星的轨道以外,由彗星这样的冰冻天体组成;长周期彗星一般来自比柯伊伯带远1000倍、标志着太阳系真正边缘的奥尔特云,一个同样由冰冻天体组成的球形云团。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内部的类彗星天体受到临近行星或恒星的引力影响被"踢"进太阳系,就成了彗星。

观测彗星
彗星并不罕见,每年都有进入太阳系的彗星,但它们大都小且暗,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而明亮到可用肉眼观测的大彗星平均每十年才会有一颗。北半球最近的一颗大彗星要追溯到1997年的"世纪大彗星"-海尔波普(C/1995 O1 Hale-Bopp)彗星;南半球则更幸运,麦克诺特(C/2006 P1 McNaught)和洛夫乔伊(C/2011 W3 Lovejoy)两颗大彗星分别于2007年、2011年划过南半球的夜空,并分别以宽大和细长的彗尾让人们饱足了眼福。

大彗星可遇不可求,但借助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即可观测的中型彗星却每年都有,其中比较出彩的是2013年的泛星彗星(C/2011 L4 PanSTARRS)。如果你对夜空不太熟悉,建议选择亮度大于6等的彗星观测,成功率较高。例如今年4月的41P彗星就达到了6等的亮度,经验有限的观测者做足功课的话,也能够观测成功。

因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观测者无需像以前一样提前查阅彗星在天空中的坐标位置并标记在纸质星图上,而只需在诸如StarWalk这样的手机星图软件中输入彗星名称或编号,软件就会精确地告诉你彗星任意时间在天空中的位置。

掌握了彗星的位置后,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非常关键。对亮于6等的彗星而言,一副优质的双筒望远镜要优于大部分单筒天文望远镜。因为天文望远镜虽然能看到更多细节,但视野较窄,会增加寻找彗星的难度,不适合经验有限的观测者。
比观测设备更重要的就是观测时间和地点了。中型彗星的观测对天空条件要求较高,想要提高成功率,下面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1.避开雾霾天,雾霾影响彗星的观测。
2.选择农历月初观测,月亮太大时月光会淹没彗星暗弱的细节。
3.观测场地一般选择郊外,且尽量避开明亮光源。
确定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后,就带上设备出发吧。初到观测地,当眼睛适应黑暗后,拿起手机打开星图软件,先从认识星座开始熟悉夜空。找到彗星所在的星座后,确定彗星的位置,用双筒望远镜指向彗星附近肉眼可见的亮星。以亮星为基准,将双筒望远镜向彗星的方向缓缓移动。切记,并非所有彗星都有长尾巴,望远镜中的彗星可能只是个朦胧的、没有尾巴的"毛球";如果你运气好赶上彗星活跃的阶段,就有机会看到一条甚至两条淡淡的尾巴从"毛球"伸出。
总体来讲,观测彗星有一定难度,但成功找到彗星的成就感和彗星奇妙的视觉效果,一定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