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很会帮中国打广告。
迪拜航展最后一天,印度空军中校驾驶着"光辉"战机准备来个漂亮的低空大过载右转,结果飞机直接倒扣下来,像块石头一样砸在跑道上。当着现场六十多个国家的军方代表和军火商,以及全球直播,飞行员连弹射的机会都没有,当场殉职。

一架飞机,不重要,但印度军工体系的江湖口碑,瞬间跌到了谷地。
做个对比,就在迪拜航展结束后,尼日利亚再次下单20架枭龙系列战机,所以莫迪的这波广告,力度堪比印巴空战。
感谢莫迪的幽默。

印度"国产骄傲"的泡沫
事情发生以后,印度国内媒体绞尽脑汁,想了两个解释角度。
第一,说飞机不是印度国产。
发动机是美国的,雷达是以色列的,弹射座椅是英国的,螺钉是中国的,所以摔下来的光辉是个万国牌拼装货,和印度本身没关系,肯定是这几家其中一个的产品有问题……
咋说呢,莫迪之前可不是这样宣传的,之前一直强调的是70%印度国产化率,核心技术印度亲手操刀,用了各种宣传力量把光辉包装成印度制造的图腾,想靠它实现军事大国梦。

第二,说不是飞机的问题,是飞行员的问题。
这就是死无对证了,不过坠亡的是一名空军中校,飞行小时数和经验都摆在那儿。印度媒体刚想甩锅给新手操作失误,飞行员身份一曝光,直接被狠狠打脸。
更关键的是,哪怕飞机不摔,问题也很大。
2023年迪拜航展因为航电故障临阵退赛,直接不起飞了,2024年3月一架光辉在印度国内训练时坠毁。
三年三次大事儿,这就不是偶然或者人员失误了,是系统性不可靠。

印度军工原本的算盘
光辉战机从1983年立项到2016年服役,整整33年,耗资超100亿美元,印度本来指着这次航展卖飞机呢。
目标市场是埃及、阿根廷、马来西亚,瞄准几十亿美元的订单,补贴补贴家用。
结果坠机消息一出,之前和印度密切接触的埃及和阿根廷代表团紧急取消谈判,阿联酋暂停考察。
没办法,军火贸易的核心是信任,买家要的是极端可靠性,这东西毕竟是牵扯整个国家的身家性命,不敢赌。
印度当着全球客户的面表演"空中火化",谁还敢把飞行员的生命和国防安全压在你这?
就在同一展馆,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稳稳当当,还高调展示霹雳-15E导弹,订单咨询络绎不绝。
于是乎,印度原本是想抢军贸蛋糕,结果自己成了最好的反面宣传。
我看印度媒体最近改变口径了,拿美国举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军工复合体也出现过类似技术冒进,就是过度追求先进指标,忽视基础可靠性,导致F-35项目早期问题成山。
但美国有深厚的工业底蕴兜底,印度没有。

民族主义叙事 vs 技术现实
光辉战机事件,刚好衔接着印巴空战,对印度的打击不光是赚点钱,更直接开始摧毁印度的民族主义叙事。
自力更生是伟大目标,但需要脚踏实地。
印度审计总署报告显示,光辉战机的国产零部件合格率只有65%,国际标准是90%,这就说明印度其实没有真正的构建起高端的制造生态能力。就连印度国会议员也开始质疑:交付时间一拖再拖,质量控制标准混乱,配件依赖进口,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链条,而没有成熟的产业链,莫迪鼓吹的国产只是贴牌游戏。
所以印度与其使劲给中国打广告,不如好好学学中国的路径。
首先,别幻想买来就能用。
印度以为买到世界顶尖零件,就能拼出世界顶尖战机,但系统整合是最高阶的技术能力,需要数十年试错积累。印度想走捷径,结果走进了死胡同。
咱们中国以前也是买零件的,但我们不着急上台表演,没有一开始叫展现出口野心,而是先解决空军自用问题,在不断的试错和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20多年的耐心,直接端出来的就是做好的产品。
印巴空战之前,国际社会也对中国技术的飞机有质疑,现在全都沉默了。

其次,别幻想一个产品能解决产业问题。
印度国产零件合格率65%,这问题很大,印度可以大规模生产,然后手动从零件里面选出合格的,但这还是土法造飞机的模式,没有通过一个重点项目把周围的产业链全都拉动起来。
中国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我们不追求明星产品,而是追求明星产业链,把飞控、液压、发动机的整合搞扎实,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主研发率,这才确保我们拿出的每一款飞机,都能在国际上大卖(当然我们不太会都拿出去)。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别幻想口号能当饭吃。
在军工领域,民族主义不能当发动机用,口号不能当导弹打。
迪拜航展的那团火球,烧掉的不仅是一架战机,更是印度军工的虚假自信。
这时候回看莫迪专门穿的整整齐齐的坐光辉战机的驾驶舱的图片,特别讽刺,各位大佬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