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最近的日子不好过,但最难过的恐怕不是面对民进党日复一日的攻击,而是自家人的"操作"越来越看不懂。

郑丽文刚坐上主席的位置没几天,前有民进党围攻,后有蓝营内部暗箭齐发,甚至连民众党都来插上一脚,眼看局势混乱不堪,蓝营内部还在互相碰瓷。

都还没站稳脚跟,内部几位名嘴、前官员、意见领袖就开始各自为政,甚至跑去和其他党派秘密会谈。

郑丽文的"祸事",是谁在点火?

郑丽文的"麻烦",表面上看是那场在马场町白色恐怖纪念公园的追思会。她去献花、出席活动,本意是推动所谓的"三阶段和解":从台湾内部和解开始,再谈国共和解,最终希望推动两岸和解。

这套思路其实并不新鲜,但放在当下"统独对峙"愈演愈烈的大氛围里,确实容易被放大解读。

民进党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从11月8日开始火力全开,对郑丽文展开连续几天的政治攻击。抹红、质疑、舆论围剿一轮接一轮,试图把她塑造成"亲中代表"、"红色代理人"。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过往也有不少绿营人物参与类似纪念活动,怎么轮到郑丽文就成了"替大陆洗白"?这就不是立场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双标。

但更糟的是,火还没从外头烧透,国民党自己人已经开始添柴加薪。最先跳出来的是前"蓝委"蔡正元,连续三天三度发文,硬是把郑丽文往"红色路线"上贴标签,甚至连她参选时的动机都开始质疑。

这种攻击方式,说是"对事不对人"都显得太勉强了。因为整段话里没有一丝政治分析,全是情绪宣泄。

接着就是丁瑀,一个曾经的国民党青年部副主任,公开喊话要求郑丽文"道歉",理由就是她出席白色恐怖纪念活动"误导民众"。

更夸张的是,他居然还带着记者要"强闯"党中央党部,想和郑丽文"当面对质"。一个失去职位的前青年干部,居然能在党主席面前大呼小叫,这不是民主机制,这是把党当成了社交舞台。

如果说前两位是"自媒体式操作",那赵少康的动作就更具实质性。他不仅在郑丽文竞选期间就提出"大陆介选论",暗指她背后有北京势力,等到她正式当选后,又公开要求她清除所谓"亲中势力"。

这不是提醒,也不是建议,这是在公然设限。而在郑丽文正被绿营围攻的节骨眼上,赵少康不仅没有声援,反而私下和民众党主席黄国昌见面,讨论"蓝白合",这不仅是越权,更是对党主席权威的公开挑战。

赵少康谈"蓝白合",代表谁?

赵少康和黄国昌会面这件事,乍一看像是"在为大局着想",但换个角度想,这个"会面"究竟代表谁的意志?是国民党的?还是赵少康个人的媒体版图考虑?

关键在于,郑丽文作为新任党主席,还没自己与黄国昌正式谈判,赵少康就提前上场,等于是把"蓝白合"的主导权抢走了。

这种"抢戏"行为不仅破坏秩序,更削弱了郑丽文的谈判筹码。民众党副秘书长许甫10日在节目中的发言更是火上浇油,他说:"就算是主席,也要海纳百川。"言下之意,就是郑丽文也得低头接受赵少康的"先斩后奏"。

赵黄会谈的内容虽未公开,但从黄国昌之后对郑丽文参加白色恐怖纪念活动的"反对立场"来看,民众党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合作诚意。

换句话说,这场"蓝白合"的预演,更像是赵少康个人的布局,而非国民党的集体战略。

赵少康在党内不是没有影响力,但他并非党职人员,没被授权代表党中央与外党协商。此举不只是程序问题,更是对郑丽文的架空。赵少康的行为,不是"蓝白合",是"蓝内斗"。

而郑丽文面对这场越权风波,并没有直接硬刚赵少康,而是依然选择维持党内团结,避免公开撕破脸。

她的处理方式虽然看起来"温和",但其实是在给赵少康留面子,也在给自己争取更多主导空间。可惜的是,外界看不懂这种"隐忍",内部不少人反而解读为"软弱"。

"蓝白合"是假,边缘化郑丽文是真?

从赵少康和黄国昌的会面,再到民众党副秘书长的"酸言酸语",说"蓝白合"是为了抗民进党听起来是好事,但如果仔细剖析这几天的动向,不难发现,这场"合"的前提根本不是对等合作,而是一个"你来投靠我"的姿态。

黄国昌对郑丽文参加白色恐怖纪念活动的反对,其实透露出一个关键讯号:民众党并不真正把国民党当成"合作伙伴",而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反绿工具"。

赵少康在这个时间点亲自上门,某种程度上是加强了这种误判。民众党内部甚至有人认为,国民党要靠他们才能赢选举,这种认知一旦成形,"蓝白合"就不再是合作,而是吞并与操控。

更麻烦的是,郑丽文目前所推行的"和解路线",在党内外都缺乏足够支持。她想要缝合台湾内部的裂痕,推动国共重启对话,但在当前政治气氛下,这种主张很容易被标签化。

而赵少康、丁瑀、蔡正元等人抓住的就是这个标签,不断放大"亲中"的疑虑,从而削弱她在党内的号召力。

这场"蓝白合"的前奏,反而让外界看到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不信任。民众党自然乐得坐等"蓝营内讧",而民进党则可以继续借题发挥,进一步边缘化郑丽文的立场。

局势走到今天,郑丽文不仅没有获得蓝营内一致支持,反而成了多方势力拉扯的中间人。而背后真正的问题是,国民党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还是继续任由不同"老大"各自为政?

谁才是真正的麻烦?

整个事件中,最典型的"碰瓷"行为,其实并不是来自敌对阵营,而是自家人。丁瑀带着记者强闯,公开喊话郑丽文道歉,已经不是"表达意见"那么简单,而是赤裸裸的羞辱党主席。

这种行为不但无助于内部团结,反而让外界看笑话,看国民党如何自己掘自己墙角。

更关键的是,这些"碰瓷者"并没有提出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也没有展现出对选举、对路线的系统思考。他们的攻击,更多是基于个人恩怨、派系立场,或者纯粹为了媒体声量。

而郑丽文在面对这些攻击时,虽然没有正面反击,却也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多次透过公开场合解释自己的立场,试图降低对立。

这其实也点出了国民党目前最大的困境:没有统一的战略重心,也没有清晰的路线图。

郑丽文刚上任,就要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夹击,而党内却没有一个可以真正站出来"护主"的机制。民进党可以团结一致攻击郑丽文,民众党可以冷眼旁观甚至趁火打劫,唯独国民党自己,搞不清楚到底该支持谁、相信谁。

在这个局面下,郑丽文的坚持显得难能可贵,她没有推卸责任,也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愈挫愈勇。对外,她盯着民进党的攻击逐一反击;对内,她不断化解分歧,但如果党内再没有共识,再多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郑丽文当然不是完美无瑕的政治人物,她的路线、她的风格都可能引发争议,但她至少清楚知道自己要走哪一条路,也愿意承担责任。

可惜的是,她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对手,而是来自本该支持她的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