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疼的莫迪政府,已经派人上门请中国"高抬贵手"。
中国对于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出口管控,终于还是打疼了印度。印度驻中国大使馆证实,他们通过书面交涉与会谈形式,与中国有关部门就锗出口限制问题进行了磋商。
【莫迪已经派人上门,肯请中方"高抬贵手"】
锗是一种主要应用于红外光学、光纤通信、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稀有金属,由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储量有限,且具备军民两用属性,中国在2023年7月就对锗相关物项的出口进行了管制。
尽管没有完全切断出口,但印度很难大量从中国进口相关产品。
而在中国的出口禁令实施近2年后,印度才找上门来,希望中国能够减少出口限制,可能是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印度外交部刚刚向印度媒体证实了他们在与中国相关部门进行磋商】
首先,莫迪政府在过去十多年中积极推动的"印度工业化"战略进行得不太顺利,印度在半导体等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较为缓慢,印度企业更多地承担产品组装等工作,对于锗原料的需求量有限。
通过从阿联酋等国进行转口贸易,进口的少量锗产品就足够满足印度相关产业的需求。
可随着莫迪政府积极推进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本土化生产,印度对于锗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转口贸易的高成本就让印度企业望而却步,这才想起了直接找中国来谈。
其次,在中国刚刚实施限制政策的时候,印度舆论上就传出声音,认为中国对镓、锗这两种稀有金属的出口管控,会是印度半导体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印度国内早就有人意识到了中国的出口管控会是印度半导体发展的一大障碍】
印方直到现在才重视此事,足以说明印度工业发展、外交等部门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他们可能刚刚意识到中国出口管制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最后,去年11月,中印才结束了长达4年的边境军事对峙,尝试缓和关系,且直到现在,中印关系都没有恢复到2020年之前的水平。
这便决定了,锗等稀有金属的供应问题出现后,印度不会第一时间找中国磋商,而是会想着寻求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可印度国内既没有探明的锗资源,也没有相关产业,依靠本国生产不太现实。
北美、欧洲等地确实出产锗,但全球超过60%的锗都产自中国,中方实施出口管制后,北美等地生产的锗必然会优先用于满足自身需求,印度很难通过调整进口结构来解决问题。
【锗在半导体等产业应用广泛】
印度很有可能是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绕开中国,解决锗资源供应问题后,才被迫选择了与中国进行接触。
对于中印磋商的具体情况,印度现在是讳莫如深,没有公布任何细节。但可以确定,印方很难通过外交磋商,让中国给他们开一个绿灯。
正如前文所说,中印关系暂时还没有恢复到2020年前的水平,且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印度也被卷入全球贸易战后,中美印三边关系越发微妙。
莫迪政府似乎还没有决定,是要通过与中国等经济体的合作,抵御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还是要在对华问题上配合美国,换取特朗普政府在关税等问题上网开一面。
美国副总统万斯到访印度当天,莫迪政府就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了12%的关税,印度的进口钢铁主要来自中国,印方此举明显是在配合美国打击中国的商品出口。
【莫斯此前与万斯进行了会晤】
中国则在印巴空战当天,启动了对印度氯氰菊酯的反倾销调查。在印巴停火首日,中国民政部又发布了第五批的藏南地区增补地名,再次向外界宣示了我国对于藏南地区的主权。
同样是在这一天,印度在国际贸易组织提出了要对美国的钢铝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印度外交部门找中国谈锗产品出口问题,可能也带有试探中美两方反应的意思。
可在这种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军民两用物项上面,中国不可能任由印度开价。
况且,在中美日内瓦经贸磋商结束后,印度利用自身地缘优势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空间已经变小。
就算莫迪政府真的决定倒向美国,在贸易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对抗,中国也有能力对印方展开反制。
【印度塔塔集团生产的电动车大量使用了来自中国的电池等零部件】
要知道,印度现在必须依赖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不只是锗,中国在稀土等诸多领域都可以轻松拿捏印度,随时切断印度的供应链,给莫迪的"印度工业化"战略沉重一击。
最后总结一下,印度在锗产品进口问题上被迫转向磋商,暴露了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短板与外交决策的滞后性。
尽管莫迪政府试图通过本土化生产和多边外交缓解压力,但中国对关键资源的掌控力与中美印三边互动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印度难以轻易摆脱被动局面。
若印度无法在技术自主与外交策略上取得突破,其"工业化"愿景或将持续受制于外部资源卡脖子的风险。
而中国在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的同时,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战略博弈,也将成为这场稀有金属之争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