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福建舰完成歼-35隐身舰载机电磁弹射训练的画面,让全球看到中国航母技术的跨越式突破。
可就在外界热议"中国航母跻身顶尖"时,美国前海军军官卡尔·舒斯特的言论却引发争议。
他通过卫星影像分析称,福建舰实际作战效能或许只有美国50年前服役的尼米兹级航母的60%。
50年前的尼米兹级,如今真能在关键设计上"碾压"中国最新航母?

甲板布局争议
舒斯特的质疑,全聚焦在福建舰斜角甲板与中轴线的6度夹角上。
要知道,尼米兹级的这个角度是9度,看似仅3度的差距,却被认为是"关键落后点"。
他指出,福建舰的降落区向前延伸得太远,几乎到了舰首弹射器区域,舰载机降落后滑行时会横穿1号、2号弹射器。

这就意味着回收飞机时,这两条弹射器根本没法用。
在他看来,"同时起降"是现代航母提升作战效率的核心,福建舰的设计恰恰丢了这个优势,自然比不上尼米兹级。
这个问题确实有影响,尼米兹级凭借9度斜角甲板,能实现起飞和降落并行,高峰演习时曾创下24小时出动279架次的纪录。

而福建舰若遇到高强度作战,每小时可能要在"一次起飞48架次"和"一次回收36架次"之间切换,没法两边同时推进。
可福建舰的设计,并非"考虑不周",而是基于战略需求的取舍。
中国军事专家解释,福建舰的3条电磁弹射器布局有明确考量,1号、2号在舰首,3号在斜角甲板末端。

这种设计虽然牺牲了部分并行作业能力,却换来了"全频谱攻击"的爆发力。
通过优化停机位,福建舰能在30分钟内用2条弹射器放飞36架战机,组成包含歼-35隐身战机、歼-15T重型攻击机、空警-600预警机的混合编队,首轮打击范围能覆盖到关岛。
说白了,福建舰的设计逻辑和尼米兹级完全不同。
尼米兹级追求"持续作战",毕竟美国需要靠航母维持全球部署,得保证长时间的架次输出。

而福建舰更侧重"首波致命打击",这契合中国海军的"区域拒止/反介入"战略。
在西太平洋特定海域,通过一次饱和攻击压制敌方航母战斗群,为陆基反舰导弹争取作战窗口。
若只盯着甲板布局的3度差距,很容易忽略一个关键事实,那就是福建舰的核心技术,电磁弹射系统。
它早已实现对美国现役航母的"代际超越",而这种超越,根源在于中美选择的两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核心技术对决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用的是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架构,反观美国福特级,选的是中压交流方案。
两种路线的差距,直接体现在性能上,能量利用率方面,福建舰能达到90%,每次弹射仅消耗34度电,差不多是家用空调1小时的耗电量。
福特级的利用率却只有60%,单次弹射要耗4兆瓦时,相当于3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更关键的是适配能力,福建舰的弹射系统兼容性极强,从5吨重的舰载无人机,到35吨的空警-600预警机,都能稳定弹射。

可福特级至今没法解决F-35C的适配问题,满载弹药和燃料的F-35C,在弹射时经常出现轨迹偏差,导致起落架承受的过载超出设计极限,机身隐身涂层脱落、部件锈蚀的问题频发。
福建舰能在常规动力基础上实现这么强的弹射性能,还有个关键突破,"超级电容+飞轮储能"的混合设计。
这套系统解决了常规动力航母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难题,再配上智能能量分配算法,40秒就能完成一次充能,每分钟能弹射3架战机,单日最大出动架次能到280架次,是福特级的3倍还多。
反观福特级,它的中压交流系统早已陷入"恶性循环"。

飞轮储能模块的高速转子需要频繁维护,单次维护费用就超500万美元,相位同步的难题一直没解决,导致弹射轨迹不稳定。
更讽刺的是,作为核动力航母,它的电磁弹射系统居然要靠蒸汽轮机辅助供电,这暴露的不只是技术缺陷,更是系统集成能力的短板。
从这个角度看,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早已不是"追赶",而是实现了对福特级的"降维打击"。
中美航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不仅决定了现在的技术水平,更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走向。

从"小步快跑"到未来挑战
中国走的是"小步快跑、研试一体"的务实路线。
从辽宁舰到福建舰,每一步都踩得很稳,辽宁舰作为"改装学习舰",摸清了航母的基本构造和甲板作业逻辑。
山东舰实现"国产滑跃"突破,解决了航母自主建造的核心难题,到了福建舰,直接聚焦电磁弹射这个关键技术,一步到位实现跨越。
整个过程里,没有盲目堆砌新技术,而是每艘舰解决一个核心瓶颈,再把经验用到下一艘上。

美国则走了"激进冒进、技术堆砌"的弯路。
福特级项目从一开始就犯了"贪多求快"的错,2002年,为了推动"军事转型",美国把电磁弹射、先进拦阻系统等13项关键技术,一股脑全塞进一艘航母里,而且其中6项技术根本没成熟就仓促装船。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后续问题不断,成本超支260%,交付时间推迟7年,2017年服役后至今没法形成完整战斗力。

不过,技术和模式的优势,不代表中国航母没有挑战。
相反,福建舰当前的短板还很明显,动力方面,常规动力续航只有1万海里,远洋作战得依赖补给舰,战时补给舰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甲板作业经验上,缺乏实战检验,复杂海况下的多机种调度、夜间起降能力,还需要时间积累。
舰载机更新也得加速,歼-35的量产进度、空警-600与无人机的配套,都得跟上才能形成"隐身突防+重型打击"的完整体系。

美国也没停下纠错的脚步,计划投数十亿美元升级福特级的电磁弹射系统,目标把故障率降到1/1000次。
还想跳过现有问题,直接研发6-7代舰载机和更先进的弹射技术,维持代差优势。
同时调整战略,开始重视分布式作战和小型舰队,分散航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