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防务评论》9月27日报道,前印度空军幻影-2000战机飞行员萨米尔·乔希在社交平台上撰文,对印度空军在未来十年的处境发出悲观警告。

他指出,印度在面对中国空军时,将会陷入一个长达十年的真空期。在此期间,印度空军只能依靠光辉Mk1A、升级版苏-30MKI以及阵风等四代半战机来支撑,而中国却已经大规模列装歼-20,并加速推进舰载机歼-35的量产,以及六代机的试飞。

乔希担忧,印度空军在2035年之前没有办法拥有自己的五代机,届时只能以"B队"的身份对抗中国的五代机和六代机组成的A队,地理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屏障也失去了意义。

所谓"B队""A队"的说法,是乔希在表达印度空军和中国空军的差距时使用的化比喻。

A队意味着主力、精锐,拥有代差优势、数量优势和体系化优势,能够在实战中掌握主动权;B队则代表次要、后备,只能依靠过渡机型和有限数量来维持存在感,在面对真正的主力时注定被动。

按照乔希的逻辑,中国空军凭借歼-20的大规模列装、歼-35的舰载部署以及未来歼-50六代机的加速推进,已经在代次上实现全面领先,是妥妥的A队。

而印度空军即便有阵风、苏-30MKI升级和光辉Mk1A的数量扩充,本质上仍然只是四代半战机,面对中国的五代和六代组合根本没有对等的条件。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量产能力远超印度,隐形机每年可以下线几十架,而印度的光辉产能仍徘徊在个位数到十几架之间。

即便2035年前后印度成功让AMCA首飞服役,中国六代机的数量也已成规模,印度依旧处于落后局面。

换句话说,印度短期内或许还能寄希望于阵风的技术优势和苏-30MKI升级项目,但从中长期看,它注定只能是B队。这并不是飞行员个人的悲观,而是整个工业体系和战略资源分配决定的结果。

中国六代机

乔希提到的喜马拉雅山屏障,是印度空军长期以来对抗中国空军时的依仗。

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气候和稀薄空气曾限制解放军空军的作战半径和载荷能力。

以前,中国战机从高原机场起飞,要面对发动机推力不足、航程缩短、载弹量降低的问题,而印度一侧则拥有平原机场和较好的补给条件。

这种地理上的屏障,弥补了印度空军在数量和技术上的不足。但随着解放军空军的技术进步,这层屏障的作用正在被逐渐消解。

歼-20等新一代战机拥有更大推力和更强的高原适应性,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空中加油机的普及使得中国空军即便不深入越过山脉,也能远程打击印度的前沿基地。此外,中国在高原地区持续改造和扩建机场,使高原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喜马拉雅山屏障的时代已经结束,如果印度在代差和数量上继续落后,那么这种天然屏障一旦失效,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门户洞开,印度空军将直面毫无缓冲的正面对抗。

中国六代机

虽然这名飞行员比一群印吹死挺要现实得多,但从长远来看,他想得还是太美了,认为印度搞出五代机就可以缓口气,但实际上,中印空军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印度的问题首先在于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依赖外购,发动机、雷达、航电等核心环节都需要靠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甚至美国的支持,导致AMCA这样的大型项目注定延误。

而且印度的产能不足,光辉战机几十年才勉强形成小批量生产,而中国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充隐形机数量。

与此相对,中国的研发和军工体系是滚动推进的:歼-10、歼-20、歼-35、歼-50接连上马,无人机蜂群、AI辅助指挥和天基信息网络同步建设,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

这种差距不仅是飞机代次的差距,而是整体工业能力、科研实力和战略意志的差距。

印度飞行员乔希虽然看到了十年真空期,但他仍然低估了中国的加速度,或者幻想中国会止步不前,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