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贵州榕江街头,消杀队员杨润生脱下防护服时,手套和鞋子里倾泻而出的汗水在地面汇成小水洼。这幅画面,成为榕江洪灾后"隐形战场"的缩影--当洪水退去,这群身着防护服的"逆行者"正用汗水为10万受灾群众筑起健康防线。
洪灾余波:看不见的"第二战场"
6月24日,榕江遭遇30年一遇特大洪水,都柳江洪峰流量达11360立方米/秒,县城低洼地带尽成泽国。7月1日,洪水退去,但留下的淤泥、垃圾与积水,却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据榕江县疾控中心监测,灾后环境蚊蝇密度激增3倍,肠道传染病风险上升5倍。
"卫生是头等大事!"27区消杀片区联络员杨润生沙哑的嗓音背后,是日均12小时的高强度作业。他所在的团队负责富民小区至榕郡一品的消杀,4公里路程需完成238万平方米的"无死角"覆盖。截至7月3日,全县累计出动消杀人员1710人次,无人机16台,消杀面积相当于337个标准足球场。
汗水浸透的坚守:手套里的"时间刻度"
在古州镇,消杀队员周涛涛的防护服内,温度计显示42℃。他每天需消耗3套防护服,每套浸泡的汗水可达2公斤。"鞋子里能养鱼"并非夸张--橡胶鞋因长时间密闭,汗液积聚形成"水囊"。有队员展示视频:脱下鞋子的瞬间,汗水如溪流般注入塑料桶,10秒内集满500毫升。
这些细节背后,是科学的"暴汗作业":
防护标准:三级防护要求手套两层、鞋套加厚,确保与污染物零接触;
作业强度:背负40斤消毒液,日均步行20公里,相当于完成5次马拉松;
时间赛跑:灾后72小时是防疫黄金期,队员需在48小时内完成首轮全域消杀。
科技与人力:立体消杀的"榕江模式"
面对灾后防疫挑战,榕江创新"天空+地网"模式:
空中利刃:16台消杀无人机每小时覆盖1.5万平方米,重点喷洒下水道、墙面缝隙;
地面铁军:7个大组、29个小组分区作战,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确保药雾穿透淤泥层;
数据支撑:县疾控中心实时监测12处末梢水,严防饮用水污染。
在忠诚镇,三穗县疾控中心团队创造"2万平方米/日"的消杀纪录。队员李厚勇展示工具包:6台电动喷雾机、400套防护用品,装满整个皮卡车厢。"药液配比要精确到0.1%,错一步就前功尽弃。"他说。
平凡英雄:消杀服里的"人民至上"
消杀队员的艰辛,换来的是数据的显著改善:
蚊蝇密度下降76%,肠道传染病零报告;
97%的受灾群众表示"对环境卫生满意";
国家发改委追加1亿元,支持医疗设施修复。
在村超球场,消杀队员粘贴的"本区域已消毒"标识,成为群众安心的标志。而他们自己,常常只能在救灾大食堂匆匆扒几口饭--那里每天供应2000份热餐,食材来自八方捐赠的米面粮油。
结语:汗水浇灌的"重生"
当杨润生们的手套再次倒出水,那声音里没有抱怨,只有使命的回响。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消杀队员用汗水证明了: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残酷后,依然选择负重前行。正如榕江街头新挂的横幅所写--"洪灾冲不垮的,是人心;汗水浇不灭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