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2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值得注意的是,1年期LPR及5年期以上LPR均已连续4个月按兵不动。
LPR按兵不动的背后逻辑
2月LPR报价保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更加谨慎。例如,美联储降息节奏的放缓,使得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压力,央行在调整LPR时必须权衡汇率稳定与利率调整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银行息差压力也成为LPR未调整的重要因素。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部分银行的净息差已低于1.5%。如果继续下调LPR,可能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影响其稳健经营。因此,央行在调整LPR时需要充分考虑银行的承受能力。
此外,市场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也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尽管市场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但继续下调LPR的边际效应可能减弱。央行希望通过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使市场利率与LPR之间的联动更加顺畅,而不是单纯依靠LPR调整来推动市场利率下行。
东方金诚强调,开年政策利率及LPR报价保持不动,根本原因在于去年三季度末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楼市回暖,经济景气度上升,2024年四季度GDP同比升至5.4%,较上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2025年年初来,居民消费整体走势平稳,1月信贷、社融等金融数据"开门红",加之年初两个月的主要宏观数据要待3月合并公布,当前处于政策观察期。历史上看,除2020年外,春节到"两会"期间出台降息等重大政策调整措施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2025年货币宽松仍有空间
尽管LPR连续四月未变,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保持静止。事实上,2025年货币政策的整体基调依然是"适度宽松",央行将继续通过多种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的复苏。央行13日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央行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金融总量数据迎来"开门红",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5.13万亿元、7.06万亿元,在2024年较高基数下仍实现了较快增长。
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兴业证券指出,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25年货币宽松仍有空间,只是节奏上仍需考虑稳汇率。报告在汇率方面延续了此前偏严的表态,在总量部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表态则较为积极,全年来看,上半年、下半年都有宽松空间。下阶段降准降息或均可期,只是节奏上需要考虑稳汇率的诉求。外部方面,近期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有所收敛,3月FOMC会议降息可能性接近清零,但上半年美联储降息窗口观察或未结束。从这一角度看,内部方面,中国央行可能降准先行,而降息或要到二季度更为顺畅。
东方金诚指出,在物价水平偏低,外部经贸环境变数加大,以及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势头还需进一步巩固的背景下,今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届时会引导LPR报价跟进下调。不排除今年通过较大幅度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单独下行等方式,继续对居民房贷实施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这是2025年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一招。
面对因LPR下调而可能给银行净息差带来的压力,可通过适当降低存款利率及加快银行资本补充等措施予以缓解。东方金诚强调,依据"以我为主"的原则,即使2025年美联储调整降息步伐或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这些因素都不会实质影响我国央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心。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已经多次证明,真正决定人民币价值的主要是经济基本面,而非中美之间的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