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想到,打脸来的这么快?莫迪决心已下,大幅买俄油,还通告全球,绝不将中国稀土卖给美国!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就在特朗普对着媒体得意宣布"莫迪承诺不再买俄罗斯石油"没几天,印度用实打实的进口数据给了美国一记响亮耳光。今年10月上旬的统计显示,印度日均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量飙到了180万桶,这个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把特朗普口中的"承诺"撕得粉碎。更让美国坐不住的是,印度多家主流媒体紧接着放出消息,明确按照中国方面的要求,以后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材料,绝不再转手卖给美国--莫迪这两步棋,算是把"战略自主"四个字摆到了明面上。
要搞懂印度为啥敢这么硬气,得先看看美国给的压力有多"虚"。特朗普政府一边对印度产品加征50%的高关税,一边逼着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还要求印度减少对美贸易顺差--要知道2024年美印贸易顺差已经达到457亿美元。可这些要求压根没摸到印度的软肋,反而戳中了莫迪的"底线"。印度农民群体是莫迪的核心票仓,开放农产品市场意味着数百万农民生计受影响,这种关乎选票的事,莫迪根本不可能妥协。特朗普大概以为打打"感情牌"就行,比如在莫迪生日时亲自打电话祝贺,转头就宣称拿到了"停止买俄油"的承诺,可他忘了,印度从来不吃"口头承诺"那套,只认实实在在的利益。
印度现在疯狂买俄油,背后全是经济账在算。俄罗斯石油本身就有价格优势,每吨能比国际市场便宜89美元,印度买回去之后,还能加工成成品油转卖给欧美国家,一进一出能赚不少超额利润。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换谁都不会轻易放弃。反观美国,除了用关税施压,压根没给印度任何实质性好处,反而想让印度当"冤大头",配合自己制衡俄罗斯,莫迪自然不会买账。
而在稀土这件事上,印度的选择更能看出大国博弈的门道。印度虽然自己有690万吨稀土储量,排在全球第三,可加工技术落后得厉害,开采成本高不说,产量还只占全球的0.7%。2024到2025财年,印度进口了870吨稀土磁体,总价值超过30亿卢比,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中国。更关键的是,这些稀土磁体是印度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命门"--没有这些材料,印度的电动车电机、风力发电机都没法正常生产。中国现在在稀土领域的地位有多稳?全球近90%的重稀土永磁体是中国生产的,稀土精炼加工能力更是几乎被中国垄断,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能替代。印度企业心里门儿清,要是不按中国要求提交终端用户证明,保证稀土只用于国内生产,一旦断供,自家产业就得停摆,这种风险印度根本承受不起。
美国这边还在纠结怎么让印度"听话",中国已经用稀土管控展现了供应链的话语权。中国商务部今年扩大了稀土出口管控范围,明确说这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防止材料被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面对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中国对抗世界"的指责,中国外交部直接驳斥,强调这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是在履行防扩散义务。这话不是空穴来风,现在全球高科技产业、军事装备都离不开稀土,中国掌握着核心供应链,自然有底气制定规则。印度选择配合中国的要求,本质上是认清了现实--在稀土这张牌上,中国手里握着绝对主动权。
现在看下来,特朗普想拿美印关系当筹码,逼印度放弃战略自主,完全是打错了算盘。美国的"美国优先"和印度的"印度制造"从根上就有冲突,美国想通过关税重塑全球制造业布局,可印度想靠自己的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腾飞,两者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美印之间的矛盾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就算以后关系有缓和,农产品市场、俄石油采购这些结构性分歧还摆在那儿。
而印度的算盘也很清楚,不管是跟俄罗斯做石油生意,还是配合中国的稀土规则,核心都是"利益优先"。莫迪一直想在中美俄之间搞"左右逢源",既不想得罪美国,也不想失去中俄带来的实际好处。可这种平衡其实很脆弱,一旦哪一方觉得利益受损,或者印度在关键问题上站错队,这种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
不过眼下,莫迪算是给特朗普上了一课:在国际博弈里,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特朗普以为一句"承诺"就能绑住印度,结果三天就被打脸;而印度用买俄油、拒转售中国稀土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战略自主,绝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而妥协。接下来就看特朗普怎么接招了--是继续用关税施压,还是重新评估对印政策?但不管怎么选,美国想让印度当"马前卒",恐怕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