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后,按照他的旨意,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可是朱允炆一上位,就等不及要削藩,致使燕王朱棣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既然自己当了皇帝,那就该考虑太子人选了,此时最有希望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朱棣嫡长子朱高炽,一个是嫡次子朱高煦,两人都是徐皇后所生。

朱高炽和朱高煦,虽然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两人性格大不相同。哥哥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喜好读书,弟弟朱高煦则生性凶悍,喜好杀戮。正是因为二人性格的不同,朱棣便常常让朱高炽留在京城,让朱高煦跟随自己征战。在朱棣心中,奋勇善战的朱高煦,更像年轻时的自己。

朱棣曾向朱高煦透露过,将来他有继位的可能性,希望朱高煦能够再接再厉,还让朱高煦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后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既然朱棣不想传位给朱高煦,当初又为何要向他许诺呢?首先笔者要说说,为何我认为朱棣不想传位给朱高煦。

(朱棣剧照)

第一、明朝有立嫡立长的传统,朱元璋当初就是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为了不违背这一传统,才将朱允炆封为皇太孙。朱棣虽然不是长子,但他是谋反得来的皇位,加上当时朱标、朱樉、朱棡几位兄长都已去世,因此朱棣也算是朱元璋长子了。

朱棣宣称自己是继承朱元璋的皇位,而不是朱允炆的,所以他是以当时为朱元璋长子的身份,继承的皇位。因此朱高炽身为他的嫡长子,自然就有第一顺位的继承权,朱棣也不想打破这个传统。

第二、既然朱高炽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自然就得到群臣的拥护。群臣认为朱高炽为人稳重,是储君的不二人选,朱棣在提出立储想法的时候,群臣早已说出建议,所以朱棣会尊重大家的意见。

(朱棣剧照)

第三、虽然朱棣认为朱高煦像自己,但朱棣并不需要一位能打仗的继承人,而是需要一位守成之君。朱高煦奋勇善战,但他生性残暴,要是让他当了皇帝,免不了要血流成河。朱高炽就不一样了,他心地善良,又有执政的能力,所以传位给他,是最好的选择。朱高煦最像自己,朱棣既不希望他超越自己,更不希望他毁了自己建立的江山。

第四、朱高炽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当初朱元璋亲自考察朱棣的几个儿子,当时尤其对朱高炽的印象很好,他还夸奖朱高炽:“孙有君人之识矣。”从某一方面来说,朱高炽就是朱元璋认定的继承人,尽管当时朱棣还是燕王,可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今后要让朱高炽继承爵位。

(朱高炽剧照)

第五、朱棣每次外出征战,总是带着朱高煦一起,让朱高炽留下监国。众所周知,一般只有太子才有资格监国,可见朱棣的心思已经很明朗了。但凡他有一点想立朱高煦的心,他都应该让朱高煦留下来,跟着哥哥学习监国的本事。

第六、朱棣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瞻基,他有意将来让朱瞻基继位。有了这一层关系,朱棣就更愿意将皇位,传给自己并不是最喜欢的朱高炽了。

从这几点来看,朱棣从未想过要传位给朱高煦,既然这样,他又为何向朱高煦许诺呢?我们来看看,朱棣是怎样向朱高煦许诺的。当初朱高煦跟随父亲征战,由于他优秀的表现,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当时的朱棣对他说:“勉之!世子多疾。”

(朱高炽剧照)

这短短六个字,并没有一个字表明,朱棣将来要传给为朱高煦,那为什么朱高煦会有此想法呢?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朱高炽身体不好,让朱高煦多多努力。朱高煦便因此误会,父亲将来要传位给自己,取代“不中用”的哥哥,于是一直沾沾自喜,做好了继位的心理准备。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这一切只不过是朱高煦自己误会,朱棣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他要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朱棣说这话,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机。当时他被南军击败,多亏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就是因为朱棣说了这句话,朱高煦才领兵击退了南军。可见朱棣是迫于形势,给了朱高煦一个希望,让他赶快救自己。

(朱高煦剧照)

可在他这句话里,并没有表明将来要传位给他,却足以令朱高煦误会,这就是朱棣的高明之处。后来朱棣的危机解除,他顺利杀到南京,夺走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登基之后,在永乐二年,正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这样做,他就不怕遭人诟病吗。首先他并未明确承诺,将来要传位给朱高煦,他只是让儿子继续努力,这一切都是朱高煦自己误会。其次朱棣在说这句话之前,还没有称帝,他只是在考虑燕王世子的人选,后来登基,他再也没说过这话。最后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正是向世人表明,他没有违背祖训,也不是个言而无信之人。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