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祖祖辈辈都在凤阳当农民,别说地位了,连口饱饭都没有吃过,自己的爹妈都是饿死的,凤阳在元时期不但穷,那是非常的穷,大部分人的出路基本上就是要饭,朱元璋也不例外,小时候给刘地主放过牛,爹妈饿死后,连埋葬地都没有,还是村里的刘继祖给了块地,才把老朱家的祖坟才算定下了。

早在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后不久,他就决定将家乡凤阳确立为中都,并要求按照南京的规制建立城池宫阙。当然,确立中都和大兴土木的决定,并非完全是朱元璋眷顾故乡的私心,而是朱元璋政治抱负的体现--他早在登基之前就想定都于偏北的城市。

对于落后的凤阳经济,朱元璋决定大力复苏。如何复苏?移民!朱元璋曾经强令江南十四万富商富农移居凤阳县,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好心帮了倒忙,原本的富商在江南的经营模式大都作废,从新积累置办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说白了也是凤阳县缺少这块能挽留富商的土壤,最后弄得富商富农抱怨四起。

眼看凤阳经济没有起色,在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再次下令,免除凤阳县原著居民的所有赋税,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移居的十四万人却并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便加重了移民对朱元璋的仇视。

在明朝前期,朱元璋对凤阳实行的一系列优待政策让凤阳的发展达到了鼎峰,但是明朝衰落以后凤阳也开始衰落了。明朝后期还出现了一段讽刺性的歌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明朝后期,凤阳受到了官府的严重剥削,农田无人耕种,政府严重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虽然前期朱元璋给予了凤阳老家很大的帮助,但是依然没有帮凤阳脱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