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让小编来带你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侯本来代表军事职官,金文中就有称燕侯,燕国是侯没错。然而伯本来是排行老大,又引申为族长、方伯,燕国是伯也没错。五等爵不存在,我一直以为分封在王畿内是伯爵,分封在外面的是侯爵。春秋里面又有个北燕伯。我就搞不懂了。侯是军事长官,伯是方伯

燕国可以确定只有两个爵位,我理解为受信任的是侯爵,不受信任的是子爵。公爵是一种地位比较高的侯,实际上公侯之田、公侯之乘、公侯之制都是一样的,但为了表示尊重,专门列了一等。男爵和子爵的城池、乘舆、礼制也是一样,等也一样,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去分子男的,但是查看许国的资料,发现相比很多子爵有狄夷性质,许男反而意外的根正苗红,不知道为什么在子爵之下。方伯出现很早,但伯爵出现很晚,目前看不出有什么联系,方伯一般由公侯担任,没道理加封更低的伯爵的道理,但不把它们关联,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有伯爵的存在。公侯是地方军事长官,子是蛮夷首领归附,男爵还可以说是为了恶心子爵们,伯爵是为什么?监视狄夷?那方伯就可以干了吧?除非,方伯是大区伯,伯爵是省级伯。但是,又闻周朝的伯国多是几内封国,那岂不就是周国的附庸或大夫?难道他们京官外派的御史?那他们日常住在哪?一直在子男之国巡抚?

畿外诸侯的分封本质上就是武装殖民。不一样的,春秋各国其实是周人和当地人的混血后代,晋国的君主世代和戎狄通婚的。那这个同时代古希腊在黑海周围建立殖民地本质上是差不多的吧。不一样,你发现我一直没用殖民这个词。这个词有克隆的意思,在古希腊中殖民主要是因为资源限制的自然迁徙,所以建立的城邦与母邦更多是平等关系,而因为血缘氏族过早解体也让人更重视契约,由此产生了民主政治。这正是中西方早期国家两条不同的历史轨迹。

《周本纪》的最大问题是把大分封算在武王克商之后,主要是齐、鲁、燕等国。应该初封了齐燕鲁在王畿周围,后期又迁封在了蛮夷之地,让他们自己扩张,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其实都是姬姓,因为周人本来就是神农之后的高辛氏,说白了就是封自己,把虢国封到焦,把燕国封到蓟。是这样的,其实商的时代还有很多野人部落,在周的时代基本中原地区都已经有开化的人活动了,这也是为什么西周时期各诸侯比较安静大家忙着欺负野人开化国人,后来发现没野人欺负了,各自地盘接壤了,没有烽火戏诸侯出现战国也是迟早的事并不是,当时的野人基本沿用黄帝度量衡,而西周度量衡与黄帝度量衡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同化阻力很小。

要还知道西周也有几百年呐,商的国家形式只是令各地的部落联盟臣服,商迁都那么多次就说明商的邑落流动性还很大,部落形式还很多。另外说到度量衡,秦统一之后统一的各国度量衡都差很多,野人连文字都没有要度量衡有什么用呢。同化永远都伴随着血腥和基因融合,不管是远古还是现在。还有秦汉之际山里还有野人出没,国家形式的出现并没有消除人类在野外的生存空间。

商迁都到殷墟就几百年不动了,之前是盘龙城卡住了铜矿源导致商族内战才会频繁迁都,你看安史之乱唐朝无数次迁都。秦统一之后统一的各国度量衡都差很多,说白了也就七种度量衡而已,夏、商早期、商晚期黑黍、商晚期红黍、周黑黍、周红黍、吴国,有田就有尺,很多野人是没有衡的,但是度和量都是有的,我就是研究这个的。周原本就和大部分野人是一个民族,所以没啥血腥的,基因融合的血腥还不如爸妈养不活打胎和孩子生了女娃地里埋残酷,野人基本是一半名义上从了周朝。

怪不得国和野一直区分得很开。但是你说的这些地方,大多并没有发现商代遗址,很难确定是商朝铁杆盟友,反而是楚世家记载被灭的大彭和扬州淮夷两地,保留了大量的三十里铺的新商制地名,证明了纣王的占领。你可以把商周战争比作2011年利比亚战争,双方军队争夺的就是一个个城市据点,因为那里和附近的绿洲是部落聚居区。只有那里有人,只不过利比亚无人区沙漠,商周是狮子老虎盘踞的大森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