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朱棣,明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除了他老子朱元璋外,就属这厮最牛了。

但是,朱棣也有人生的污点,那就是皇位来的不正,是通过造侄子朱允炆的反,最后才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曾经的朱棣也曾犹豫过,但每每在关键阶段,有个和尚出来给他打气,给他排忧解难。于是乎,朱棣在晃晃悠悠中完成了霸业。这个和尚名字叫姚广孝,被人誉为"黑衣宰相"。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和尚?最后的结局到底如何呢?姚广孝有一个不错的出身,但是他选择了和尚一途

姚广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如果没有意外,姚广孝应该做个医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会成为他的人生追求。

但是,此人在14岁 时候却剃度出家了(1348年),法名道衍,为什么要出家?因为当时是个乱世,而僧人算是个稳定的职业。就那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做过僧人的。

不过,虽说都是僧人,但道路完全不同,朱元璋进了寺庙后,常常在外化缘,游历四方,结交了很多的人脉,有了很多的经历。

而姚广孝的文化基础好,在寺庙里研究儒家、佛教、道教,并有所成。后来还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看得出来,这个和尚不简单。

在年轻的道衍和尚眼里,元朝的和尚刘秉忠才是他偶像。

刘秉忠就是一代妖僧,进了佛家之门,却做了元朝忽必烈的幕僚,出主意,想办法,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元大都(北京)的规划设计,刘秉忠都是功不可没。

显然,道衍和尚也不甘心和青灯古佛相伴,他胸怀大志,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可惜,他没有赶上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波浪潮。

不过,机会终究来了。姚广孝和朱棣的合作,产生了化学反应

1882年,朱元璋亲爱的马夫人死了,朱元璋很是悲痛。为了祭奠马夫人,朱元璋安排各路高僧到各个王爷那里诵经祈福。

当时,各个王爷在挑高僧时,道衍和尚眼睛放亮,一眼看中了朱棣。在朱棣走过时,道衍和尚说道:"贫僧愿意跟随王爷!"对于和尚的主动出击,朱棣有点惊奇,便问道:"为何?"

和尚凑近说道:"因为我想送你一顶白色的帽子。"

此话一出,22岁的朱棣一下就紧张了起来,白色的帽子,不就是"皇"吗?被道衍和尚这样一说,朱棣又惊又喜,最后,下定决心,把道衍和尚带回去,说不上哪天就能用得上了。

在朱元璋时代,朱棣是没有机会的,也不敢有机会。朱棣知道他老爹是怎样一个人,发起火来,那是六亲不认的。于是,道衍和尚在朱棣的王府一呆就是十六年。

当1398年朱元璋死了后,朱棣的心思开始动了。而此时,建文帝开始削藩。于是,道衍和尚开始和朱棣一起策划造反大计。

1399年,在朱棣起兵后,经历了各种波折,在每一个困难处,都有道衍和尚给朱棣打气以提升信心。而朱棣就在波折中,不断往复先前,最终干翻了侄子,获得了珍贵的皇位。

朱棣皇位的获得,姚广孝功不可没。姚广孝的结局

(剧照)

朱棣并非无情之人,对待姚广孝非常看重。建国后,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

朱棣一度让姚广孝还俗,因为可以赐予更多的财物、官位,甚至美女。但是,已经接近7旬的姚广孝一一拒绝。

这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明成祖朱棣越发的敬重。

朱棣想干大事,因此,姚广孝全力配合。在修《永乐大典》时,姚广孝成了主要负责人之一。

在迁都北京的时候,朱棣信任地安排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于是,姚广孝使出浑身解数参与了北京城的规划和设计。现在的故宫,有姚广孝一份功劳。

不仅如此,姚广孝还耐心辅导了太子朱高炽,还教导了皇孙朱瞻基。

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享年84岁。

(剧照)

一个不安心的和尚,怂恿一个王爷颠覆了原有王朝,这是历史上的奇迹。而在帮助新皇上位的过程中,和尚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实现了自己的成就,还得到善终。完美!

也许,这就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