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太宗上位,一直是疑点重重也颇受争议的,因为从古至今在子嗣健在的情况之下还没有听说过将皇位传给自己弟弟的先例。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很多人觉得宋太宗不太光彩,再加上宋太宗北伐失败,会打心眼里否认宋太宗,但其实宋太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是一位好皇帝。

就宋太宗继位之后在朝堂上的改革来说,总结起来就是遵循旧制的同时不忘以史为鉴,改革弊端,同时大力发展科举,重视农业生产,对于文官的谏言也敢于接纳,同时自己也是勤俭节约,注重文化思想的教育等等。

而本文便以太宗一朝改革最为显著,同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科举制度改革和对官吏的管理,两个方面来浅显的讲述一下宋太宗为何是一个好皇帝。

科举制度改革

想必了解科举相关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对科举制度作出贡献最大的一个朝代,而在宋朝之中,宋太宗便是对科举制度贡献最大的那一个皇帝。

其中,太宗时期的科举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录取人数大为增加。对于科举的录取人数,在宋太祖刚刚上位的时候便曾发出感叹:"朕欲博求俊乂於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也就是说宋太祖十分渴求科举中的英才,不敢奢求十个之中能得到五个,只希望得到一两个便可以帮助宋朝作为治理国家。由此可见,宋太祖是十分渴求天下英才的,这为宋太祖在之后的科举改革之中扩大录取人数埋下了伏笔。

在宋太宗改革之前,宋朝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所需的人才之多,但是对应的却是当前录取人数少的矛盾,这并不能满足宋朝对于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所以说宋太宗时期如果想改变这种局面,必定不能按照以往的录取方式来录取人才,因此改革是必须的。有意思的是,重文轻武这个概念也是在宋太宗时期形成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之下,天下人也愿意读书,这样一来基数增加,对于宋太宗增加录取人数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太宗在太平兴国三年便增加了录取人数,这对实现宋朝文臣治国的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官吏的管理

首先是在选取官员方面,宋太宗要求自己做到亲力亲为,严格的把控了官员的任选条件,同时对于管理业绩的考核,宋太宗也是极为看重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政治清明的朝堂,以此来改变五代时期遗留下来的不良风气。

对于属下的谏言,宋太宗更是有自己的考量,他深知自己深居在九重,人民的心声如果不能尽达,如果完全不采纳,那么官吏贤能与否,百姓利弊,从何而知。而如果用蒙蔽来混淆视听,何谈治国之道?

因此,宋太宗一朝是广开言路积极纳谏的,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辨别是非,并从中寻求治理国家的政策,为了保证这种纳谏,能够不受干扰的进行,宋太宗也是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来保驾护航,例如定期召集百官共同商议朝堂事务,对敢于谏言的臣子给予相应的奖赏,给予臣子驳斥皇帝的权力(比如中书舍人等职官认为皇帝下达的诏书有有不妥之处时,他们有权力驳回退返),这些都提高了臣子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都很好的表现出了宋太宗对于臣子谏言的宽容程度,也很好的体现出了宋太宗迫切想治理好国家的态度。

擎苍说

总的来说,宋太宗虽然是得位不正,北伐失败,但其实宋太宗对于国家的治理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极大的逆转了五代时期遗留下来的彪悍之风,极大的限制了武将的权利,这样一来,拥兵自重者造反便基本不会发生,好处便是除了稳定赵氏王朝的统治,对于人民来说也免于战乱带来的凄苦生活。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宋太宗对自己的评价:

朕承丧乱之后,君临大宝。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矩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於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於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朕执心坚固,靡与动摇,昼夜孜孜,勤行不怠,於今二十载矣。卿等以朕今日为治如何也?虽未能上比三皇,至於寰海宴清;法令明著,四表遵朝化,百司绝奸幸,固亦无惭於前代矣。

最大程度让朝堂政治清明,让人民安居乐业,难道宋太宗还不是一个好皇帝吗?

参考资料:

《宋史》《宋太祖的管理思想》《续资治通鉴长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