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是魏国的第四任皇帝,在位仅仅6年。他13岁正式登基,19岁的时候就被司马昭党羽杀害。后人对于曹髦知之甚少,正史上也对他一笔带过。史书上把他描写成一个傀儡皇帝,被司马氏一族操控多年。但其实,曹髦却是历史上最有血性的一个皇帝。
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他原本只被封为高贵乡公,没有承继皇位的资格。当时司马师把持魏国朝政,他废黜了现任皇帝曹芳,想要推举一个傀儡皇帝上位。司马师心仪的对象是曹操的儿子曹据,可是太后郭氏却极力反对。原因就是论起辈分的话,曹据应当算是明帝曹叡的叔父。
郭太后是曹叡的皇后,也应当称呼曹据为叔父。如果司马师册立曹据为新的皇帝,那么郭太后的身份就很尴尬了。作为曹叡的叔父,曹据一旦继承皇位,那是肯定不会祭祀曹叡的,辈分上就说不过去。所以郭太后力推曹髦继承皇位。
曹髦是曹叡弟弟的儿子,他如果继承皇位,郭太后作为长辈还能坐在太后的位置上,曹叡也后继有人了,不必担心百年后无人祭祀。司马师见郭太后一意孤行,也不好跟她对着干。再加上曹髦当时年纪还小,不过才13岁,司马师对操纵曹髦还是很有信心的,于是就把曹髦拱手送上了皇位。
但曹髦并不是司马师心目中懦弱、无能的幼童。相反曹髦很有自己的想法,一直在找机会连根铲除司马氏一族。曹髦早就有心除掉司马氏,但是他刚刚继位人微言轻,只能暗中隐忍。后来司马师病重,急急忙忙地将自己的兵权交给了弟弟司马昭。曹髦在宫中得知了司马师去世的消息,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以趁着司马昭忙着葬礼的时候,一鼓作气将司马氏彻底铲除。曹髦召见了自己的几个心腹,商讨除掉司马昭的相关事宜。可是曹髦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氏一族的眼线已经遍布全宫,他想要除掉司马昭的事情很快走漏了风声。最终曹髦被司马昭的党羽成济给杀害了。
《三国志》是正史,可是在《三国志》中,对于曹髦的死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说法。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髦这个人"轻躁忿肆",不仅没有雄才大略,而且对支持他上位的郭太后颇为不敬。曹髦后来甚至想要杀掉郭太后,司马昭得知后派人保护郭太后,曹髦是死于乱军之中。《三国志》的这段记载能否站得住脚,首先要了解它成书的时间。
《三国志》成书在西晋年间,当时司马氏一族已经大权在握。陈寿撰写《三国志》,自然不可能公然抹黑司马氏,而要替他们遮掩,毕竟历史是掌握在胜利者手中的。虽然陈寿给曹髦之死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有不少人还是不相信《三国志》的这段记载的。好比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就非常仰慕曹髦,他曾经说过: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
后人对于曹髦也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他是历史上最有血性的皇帝。如果他甘做司马氏的傀儡,肯定不会丢掉性命。可他却很有骨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种则说曹髦是太过莽撞了,如果他能忍辱负重,将来也许能够找到更好的机会,铲除司马氏。可是不管后人如何评说,曹髦在《三国志》中的污名已成定局,实在难以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