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是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向11个列强国家宣战,并发出宣战诏书,通电全国,要求各地筹款调兵,北上勤王,面对这样一份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鸿章第一个站出来,向朝廷复电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很快李鸿章的的表态大大鼓励了其他省的抚,比如张之洞,刘坤一开始抱团筹划东南互保。在如此重大问题上,东南各省督抚联手抗衡朝廷。这在以往的历史中是从来没有的,很快慈禧的这一过激行为捅了天大的篓子,八国联军浩浩荡荡的杀进北京城,慈禧太后狼狈西逃,局面变的一发不可收拾。
1900年7月17日,77岁的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孤身一人踏上北上之路,,替慈禧太后收拾残局。
码头上,官员们列队恭送李鸿章。临行前,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国家少受些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磨合,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中,李鸿章以这样悲伤的心境开始了他与洋人噩梦般的周旋。
洞察当时中国政坛的《泰晤士报》曾有这样一段话,每当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在随后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李鸿章用尽了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再一次用他所擅长的"以夷制夷,各个击破"的外交手段,与洋人展的拉力赛。直到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德、英、法、俄、美、日、意、奥、荷、西、比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人均一两,以示侮辱",分39年还清,本息总和10亿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笔赔款。
朝廷的回电是:"应准照办。
很快,国人的指责漫骂蜂拥而至:"卖国者秦检,误国者李鸿章,对联这样形容他:"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背负着滚滚骂名,再一次从权力的端峰坠落,他成了古往今来第一汉奸。
为了国事耗尽了生命的李鸿章,还成为了清政府最大的替罪羊。
我们可以说他是封建时代的旧臣,可以说他的洋务运动不过纸糊的老虎,可以以说他任人唯亲等,但是,唯独不能说他是卖国贼,弱国无外交,指望他在谈判桌上把主战派在战场上失去的东西要回来,就算是神仙也做不到。对这个危难中的国家,他尽力了。
《辛丑条约》签字后,李鸿章病情也急转直下,开始大口吐食不进,西医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身处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李鸿章选择了一条与他的老师曾国藩行程迥异的道路,始终站在时代浪尖,立志做一名披荆斩棘的改革家。他不计毁誉,办交涉、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希图清政府自强崛起。然而,李鸿章在国内错综复杂的政局中无力回天,依然掣肘重重。现实是残酷的,李鸿章明明知道问题所在,但他的痛苦就在于道问题所在却无力更改!而这,或许正是所有改革者的悲哀!
面对杂乱的时局,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益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1901年11月7日,鸿章终于油尽灯枯。可恨的是,直到最后一刻,俄国公使不知道哪边得到消息说是李鸿章快不行了,竟然连夜跑进李府,和李鸿章家属一起守在他面前,他当然不是出于好意来看李鸿章,而是为了夺取东北的利益,在床头逼奄奄一息的李鸿章签字。俄公使走后,李鸿章双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部下周馥痛哭道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
李鸿章嘴唇喃喃颤动,却早已说不出话来,两行滚烫的浊泪从凹陷的眼窝中滑落。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溘然长逝,终年78岁。
国人对于历史人物喜欢盖棺而定,可很多时候,历史人物往往是无法定论的,对于李鸿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许只有他的老对手伊藤博文评价的最正确: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