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朱瞻基继承皇位,是为宣宗。宣宗在位十年,虽无重大突出的功绩,但也基本继承了其父朱高炽的治国方略,因此也创建了一个仁宣之治。

明宣总刚即位不久,就经历了一次简化版的"靖难之役",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也是明仁宗朱高炽挖的坑,朱高煦在仁宗时就意图谋反,可惜被朱高炽及时发现失败了,但是朱高炽并没有杀他。可能朱高炽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突然死掉,留给了朱瞻基这么一个大麻烦。换作谁是朱高煦都会有造反的念头,毕竟自己的父亲就是夺了侄子的江山,那他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朱瞻基剧照

可是朱高煦并不是他父亲朱棣,朱瞻基也不是建文帝,朱瞻基的身后有着他父亲留下来的一大批文臣武将,朱瞻基很快就在内阁大臣杨荣等的帮助下平定了叛乱。朱瞻基挟此次大胜的威望,收回了各藩王的兵权。自此,朱家内部才彻底稳定了下来。

朱瞻基喜欢玩蛐蛐,这是人生一大污点,但是这掩盖不了他为明朝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斗蛐蛐图--朱瞻基

朱瞻基在位时鼓励生产,发展农业,社会基本安定。重视官员的能力,并使内阁实权化,由以往的一个咨询机构成为了帝国的决策机构。内阁制的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成就,它极大的提高了政治决策的容错率。

在中央改组监察院,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利,让他们重新编制兵员花名册与视察边境各省。在地方推行巡抚制与总督制,使地方行政管理正式化正规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军事上的。

▲行乐图--朱瞻基

减少赋税,重新进行组织财政。朱棣七伐蒙古与郑和七次下西洋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尤其是沿海一带的百姓。江苏浙江两省有很多因税逃跑的百姓,于是朱瞻基督促内阁减免江浙一带的税赋并且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大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从后面的国家财政来看,这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国家财政收入也增长了,农民也不用交那么多的税了。

当然,朱瞻基在位时也有过错,他终究不是太祖朱元璋,也不是爷爷朱棣,郑和下西洋的终结与安南的丢弃是再也挽救不回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