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的的确确是直隶地区出的太监最多。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清代宫廷太监的来源之一主要是从各地招募。《钦定大清会典》之中有详细规定:凡选太监,需考察其人的籍贯,设专事招募太监"牙行"二人,由大兴,宛平设立登记造册,送赴京城,每月给予钱粮一两。进京之后,需送交内务府,由内务府会计司和掌仪司各派一名官员监视,再由一名"老叔"(老太监)负责查验"净身"是否属实,有无后遗症等,此为"验净"。有"不净"者需立即遣返回籍,永不录用。

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直隶离北京较近,语言习惯、生活方式,比起南方人或者其他省份的人,更容易得到皇宫里主子们的认可。且这些苦孩子从直隶进京,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近便。皇宫因此就是一个很大的太监需求市场。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遇到灾荒年,父母就只能把这些孩子送去阉割,希望能够进宫,或许还能找到一条生路。这些孩子除了有一条贱命,什么都没有。这就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原料"。北京城有两个赫赫有名的阉割世家,号称"厂子":一是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家;另一是地安门外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里又解决了技术生产环节。

那个时期,某地的太监发了大财升了官都会被鼓吹起来,对当地的贫苦百姓就会造成影响,在他们脑子里就会形成当了太监就会飞黄腾达这个错误思想。再加上当时直隶距离京城近,风俗习惯也都差不多,自然这个地区的太监也就多。清朝在选用的太监的时候,对旗人和非直隶省份人有很严格的限制,还对太监的年龄有要求。乾隆时期就曾规定新入宫的太监年龄必须在15岁以下,嘉庆皇帝规定必须在20岁以下,不然不得入宫。

除此之外,由于直隶的穷苦孩子更倾向于入宫当太监,而且清朝宫廷是不负责阉割的,所以在直隶和京畿一带出现了大量掌握阉割手艺的专业手艺人。这些家族世代从事阉割,代代相传,虽说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阉割成功率极低,但因为专业阉割匠的存在,阉割的成功率极大提高,更刺激了直隶的穷老百姓把自家孩子送到宫里充任太监,不仅是为了活命,更为了谋求显贵发达。但是,在直隶京畿以外的地区,这种手艺人几乎没有。缺乏相对成熟的阉割技术,也限制了其他地区的人成为太监的可能性。

而且,成熟且合理的收费模式,也为直隶穷苦人免去了经济上的顾虑,纷纷将自家孩子送到阉割匠处实行阉割。他们推出了一个抵押项目,即在阉割过程中把睾丸生殖器一类的器官抵押在他们手中,这样就可暂时不用付阉割费,待其进宫赚钱后再付费,然后用这笔费用把生殖器再买回来。这里的讲究是,如果人身体有残缺,是进不了祖坟的,所以他们说什么也要把自己的那些东西赎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