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东汉末年中央朝廷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加之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了各路割据势力拥兵自重,战事不断爆发。此时汉朝的朝纲混乱,人民饱受苦果,延绵数百年大汉气数似乎将近,英雄豪杰无不觊觎天下,其中像曹操、刘备、袁绍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成为一方霸主。
时代的动荡不安,除了出现诸多地方豪强外,还涌现出了无数运筹帷幄的谋士与征战骁勇的将士,这其中就有以勇武闻名于世的"三国第一猛将"温侯吕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大英雄人物,吕布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他和他的坐骑赤兔马都曾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尤物。由于他的出现,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先是诛董卓、破张燕,后又大败袁术,使曹操数战不利。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意思说战将吕布生于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人),后因弓马娴熟、骁勇尚武而在并州任职。当时,驻守河内的刺史骑都尉丁原对吕布非常赏识,对他关系很亲近,特意任命吕布为主簿。汉灵帝驾崩后,汉廷上下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作为领军将领丁原被大将军何进徵召进京,密谋诛杀宦官夺权。
董卓死后数月,其旧部属李傕和郭汜等人召集旧部,以报仇名义讨伐吕布,吕布不敌只能逃走。当时正值战乱,天下诸侯彼此争斗不止,能让吕布加入的不多,吕布初投袁术却因骄恣、恣兵抄掠被拒绝。无奈之下,吕布又转投袁绍,帮助袁绍对抗黑山军,在战场上他与所属健将仅用少数人就击破张燕,使袁绍获得了不菲的战果。事后袁绍畏惧吕布能力过大,袁绍便派兵追杀之,《三国志》记载:"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
可以说吕布和刘备本来没有什么瓜葛,他是被曹操打得走投无路,才跑到徐州投奔了刘备。当时吕布很窘迫,对刘备毕恭毕敬,还让妻子向刘备行礼,称其为贤弟。《英雄记》记载:"布见备,甚敬之。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然而,面对刘备好心收留,吕布却无半点感恩,反而趁机夺取了刘备的徐州。兴平二年(195年),袁术率军攻打徐州,双方激战月余互有攻守。
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吕布如此反复行事,终成就了他"三姓家奴"的骂名。史学家陈寿在其《三国志》中也称其:"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在汉末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智谋之士云集,以吕布这样的小智小谋并不足以应付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局面。
古人重视气节忠义,尤其是弑主,吕布不想在原来主公麾下,离去就可以了,所谓臣可以择君,对此古人还是相当宽容的,但是你不但叛变,还杀了原来的主公邀赏,这就是极大的过错了,而吕布不单做了,还一连做了两次。
对于这段历史在《后汉书·吕布传》是这样记载的,被俘的吕布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对曹操说:"明公您所担心的不过是吕布罢了。如今我已经臣服与您,这样一来,天下就不足虑了。明公您率领步兵,让我率领骑兵,天下哪还有平定不了的呢?"随后吕布又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
可见,吕布之死,虽然源于他的不忠不义,但直接导火索却是刘备的劝谏。这也难怪吕布会大骂刘备,之前吕布在辕门射戟,解了刘备之急,此时吕布被活捉,刘备不出言相救,反而落井下石。而看似吕布的这7个字在骂刘备无信,但也是在提醒曹操要防着刘备,刘备才是最不讲信义的人。只可惜当时曹操当时没听懂,如果曹操听懂了吕布的意思,把刘备杀掉,很可能改写三国历史。
事实也证明,刘备果然弃曹操而去,最后还成为曹操最大的劲敌。在决定天下胜负的赤壁之战中,几十万曹兵被刘备和孙权五万联军顷刻烧光,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自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绝佳时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许这正所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