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情况下,帝王之位的传承都是父传子这样的传承的,对于传位给他人的例子却是很少,即便是在宋朝的时候,在赵匡胤之后是其弟弟继承的帝位,但是对于其弟弟是否是合法继位也是存在了争议的。而在三国时期,尽管当时的孙策还不是帝王,但也是建立了江东政权的,而他便是将位置继承给了自己的弟弟,然而在之后的时候,孙权对待孙策一脉的子嗣却并不友好,那么为什么他对待孙策一脉子嗣的时候会是那么的薄情呢?

在相关的记载中,有着这样的评价:"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对于已经去世的哥哥追封了王。但是为什么没有让其儿子继承其王爵,而只是封侯了呢?

对于说他对自己的侄子薄情,这一点小编不想做什么辩驳,这就是事实。整个江东的政权可以说都是由孙策打下来的,而孙权只是继承了这样的一份家业,在他继承的时候才十八岁,在张昭等人的扶持之下登上了那个位置,来继续完成其哥哥没有完成的事业,在他刚刚继位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懵懂的一个状态,但是并没有过多长时间,便是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与魄力。

在内政上,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嫡系势力,并一点点的将隐患排除,使得江东得以稳定,而在对外的时候,相信这一点上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在与曹操之间,还是和刘备之间,在外交手段上都是运用的十分的灵活,可以说从中谋取到了最大的政治利益。就比如在他继位之初,庐江太守反叛,他则是率军进行讨伐,这样的时候他也是预感到这个太守会向曹操求援,他便事先给曹操送去了一封信,以表忠心,并希望曹操不插手这件事,而对于这样的事,曹操居然是同意了,这样一来,这位太守也就悲剧了,最终是落得个城破人亡的局面。

在发生赤壁之战之前的时候,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江东政权内部的大部分人都是主张投降的,而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则是力排众议,主张抗曹,而这一战役也更是以胜利而告终,对于江东政权得以保全,之后更是让刘备坐镇荆州。对于他的这一决定,曹操更是表现的十分的惊讶。

在229年的时候(咱们这里以公元来算)孙权得以称帝,在他称帝之后,便将他的哥哥追封为了长沙王,可以说对于自己的兄长的功绩还是十分的肯定的,但是他却是没有让自己的侄子继承这个王爵,只是给自己的侄子另封了侯,最初的时候是封为了吴侯,并且其封地是在孙家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可能是孙权觉得这样将祖籍所在地给到自己的侄子,容易使得自己的侄子建立势力,便又将其改封到了虞县,不管是对于他侄子的册封,还是在封地的选择上,可以说都是显得有些刻薄的。

其实与其相似处境的在还有宋朝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咱们在上文当中也是有提到过,赵匡胤是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的,当然对于其弟弟是否是合法的继承帝位,直到如今,依然是存在了争议,而对于赵匡胤的子嗣,在死因上也是令人感到蹊跷,他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一人在其叔叔所给予的压力之下,选择了自杀,而另外一人则是在二十出头的年纪便病逝了,对于其具体原因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这也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而令人感到嘲讽的,便是在之后的时候,南宋建立,由于赵构的儿子在逃亡中死亡,而之后在赵构更是再也没有子嗣,而赵光义一脉的子嗣,这时也就只有赵构一人存活,当然这里说存活有点不恰当,毕竟其他人并没有去世,只是被俘了而已,为了政权不会改名换姓,又是找到了赵匡胤一脉的子嗣,让其继承了帝王之位。

小编有些扯得远了,咱们现在回到原来的话题,其实孙权对于侄子的册封也是有着一定的考虑的,那就是不能给其继承江东政权的机会,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会一度进行打压。而对于他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就比如到了孙浩的时期,就有传闻说有人要勾结孙策的孙子称帝,在孙浩得知这样的消息之后,便是派人将其给诛杀了。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孙权对他的侄子确实是很刻薄的,不光是没有让其继承王爵,在之后的封地上也是进行了变动,而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将政权牢牢的把控在自己这一脉的手里罢了。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