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蜀汉以攻为守,曹魏以守为攻。带队人分别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也彰显了他们带兵哲学。诸葛亮可谓北定中原,还都长安。而司马懿则是老成持重、隐忍大局。所以诸葛亮主攻,司马懿主守。那么,如果诸葛亮不主攻,而是蜀汉主张休养生息的话,蜀汉会变得富足、强大吗?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

诸葛亮时期,魏国对蜀国、吴国的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我们从三国地图看起来,魏国确实比吴蜀两国强太多了。可是,这只是一个表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魏国的兵力为50万,东吴20万左右,西蜀大约10万多。这个对比看起来悬殊,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魏国独自承担了中华帝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任务,使得可用于前线兵力并无优势。

我们不要忘记,中华帝国在古代,面临的最大的国防威胁,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三国时期,这个威胁是由魏国一家独自承担的。以第一次北伐时魏国的配置为例。魏国的淮南和荆州两个战区大约驻有20万兵力。在北方防御公孙渊和游牧势力的,大约10多万兵力。实际派出与诸葛亮前线对峙的,大约只有10多万兵力。可以说,此时,蜀国在前线的兵力并没有劣势!

此时,如果吴国蜀国的北伐时机控制得当,多面受敌的魏国,根本抽不出兵力用于进攻。尤其是辽东的公孙渊。公孙渊割据辽东,串联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军队。魏国为防范他所配置的兵力,并不比防御吴蜀要少。甚至,在山东的青州,都需要配兵防御。而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国一直都抽不出力气来平定他们。即使公孙渊和孙权眉来眼去期间,魏国也只能"干瞪眼",有心无力!

诸葛亮为什么不休养生息?

诸葛亮此人性格是很谨慎的,轻易不动刀兵。在刘备攻汉中的危急关头,他都在犹豫是否要派兵去支援;南中叛乱,随意斩杀朝廷官员时,诸葛亮也要强忍几年,等到万无一失之时才一举平定了南中。所以若无十足把握,诸葛亮是不可能随意出兵北伐的。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五次北伐,并多次陷入缺粮、准备不足的境况之中呢?原因就是此时魏蜀的国力已经逐步拉大,若不北伐则迟早会被吞并。

早在曹丕时期,经过七年的休养,国力大增,国库累计巨万。曹丕曾多次打败北方鲜卑,三次大规模征伐东吴,隐隐具备了多线作战的资本。到了曹叡时期,重臣孙资也表明了"只需令大将据守险要,威慑敌国,数年之后魏国日盛,则吴蜀二虏必不战而败"的观点,得到了曹叡的认同。这才是诸葛亮不敢休养生息的原因,若不以攻为守,消耗牵制曹魏的话,时间一长则双方国力拉的更开,到时就真的只能不战而降了。

综上所述,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北伐要远比单纯的休养生息来得有利的多。当然,北伐对于蜀国的经济的确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史书记载蜀汉曾有一段时间内百姓是"面有菜色"。但是从日后蜀地百姓在诸葛亮死后为他建生祠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对蜀汉的经济造成多大的伤害。而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就是得益于诸葛亮的英明之举,那就是边休养生息边找寻合适的时机进行北伐。

史载"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袁曰》),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间,注重对于蜀汉最富庶的成都平原地区的建设,为了让成都原地区恢复往日的繁华,他大力发展江堰水利工程,并专门设置堰官,对这些水利工程进行精心管理。如此,在不久成都平原就呈现出"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的繁荣景象。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