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三次召见韩信,韩信明知去了必死,为何还甘愿前往?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有智有谋的将领,历史上对他评价是"战必胜,攻必取",这句话也很形象地描述了这位军事天才。说起韩信,可能大多人就会想起萧何,萧何为了韩信也是操碎了新,这其中也是事出有因的,韩信年少时,师从何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师从蔚瞭,有人说是师从鬼谷子,因为张良便是师从鬼谷子,而张良又是韩信的师兄,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鬼谷子才是韩信的真师傅。

但是,那时候的张良从师很多谋略家,不乏就一个鬼谷子,个人还是觉得韩信师从蔚瞭,也是韩信在哪学到了很多以后用得上的本领。因为在那个时候,萧何和韩信的师傅蔚瞭也是有交情的,两人私交深广,相当于亦师亦友,这也是以后萧何力荐韩信给刘邦的主要原因。而当吕后三次召见韩信,韩信明知去了必死,为何还甘愿前往?

韩信后来帮刘邦打败各路的强敌,刘邦成就了伟业,建立了大汉王朝,统一了哥诸侯,自己的私欲也开始膨胀,觉得天下已经安定,他的好色之心一直存在,加上年老体衰,就这样沉浸在女色之中,不闻朝政。吕后掌权后,由于萧何在沛县对吕后有恩,且将她举配给刘邦,且在汉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吕后对萧何也是唯听是从,萧何也知这个理,但心中也充满了忌惮。封诸侯的时候,韩信被分在被他攻打下的齐国,齐国百姓对他恨之又恨,足见吕后之心。但后来加之韩信已经成为齐王,手里也有兵权,又善于用兵,所以韩信自然成立吕后心头的忧患,不管好在萧何一直在吕后身边美言相加,这才让韩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处于安稳状态。

韩信成为齐王后,为了安稳齐国百姓,让百姓尽快安居乐业,同时让百姓恢复对他的信任,所以韩信对待当年胯下之辱的屠夫也是仁至义尽,对待当初给他饭吃的漂母,更是惊动整个齐国。但是,当齐国的百姓还没有安居乐业的时候,吕后却不再坐得住了,该杀的都杀的差不多,所剩下来的最大忧患就剩韩信。在古代,由于人的思想没能够脱离封建社会的束缚,所以很多功臣在收获胜利后,过多或少都会得意忘形,这也导致一些功臣都不能善终。

吕后三次召见韩信,韩信却不从,因为韩信也知道吕后的野心,加之萧何派人送来书信,吕后的毒害之心,昭然若揭!吕后加害韩信,萧何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当然,又不敢直接和吕后公然反抗,韩信又是自己亲自引荐给刘邦,现在有难,自己不救韩信,就会限自己于不仁不义之地。所以萧何为了韩信也是费尽了心思,最坏的和最好的都想过,却始终没有两全的方法,如果帮韩信就会得罪吕后,从而又会将自己的一世英名和大汉的江山陷于异姓人手中。

最后,韩信也意识到了萧何的两难境地,所以在后来,韩信从容接受吕后的刺死,韩信死之前,萧何面见韩信,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相见,亦师亦友得相见,却变成了最后的道别,韩信虽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但心中的那份伟业还没有完成,他也不知道该对萧何说什么,只能两人举杯相饮,这就是韩信最大的,人生无奈和遗憾。其实也是想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韩信知道自己躲不过就去面见吕后,萧何得知消息,顿然湿润了眼睛。

其实韩信也知道,如果多次召见而不见,就更加确定了欲加之罪的真实性,一边是齐国的百姓,一边是君臣之间的以及知遇之恩,韩信顿感时局的无可奈何,顿感自己无力回天,也在感叹力不从心。萧何也许也在心里悔恨自己,也许也在心中对这个社会的不公表示悲哀。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不仅是萧何的无奈,也是韩信的无奈。

韩信被吕后加害后,后人对韩信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为何不起兵造反,与其被定个谋反的罪名,还不如起兵造反,还有一丝希望,可是韩信深知,自己的地位是刘邦所给,强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所以韩信不动兵是不想把强加之罪,变成事实。还有就是韩信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韩信爱兵,但也更爱民。民才是根本,所以韩信也考虑到齐国百姓痛楚。后人对韩信的评价不一,褒贬也不一。但是韩信一直存在每个带兵者的一生追求。韩信的成功是那个时代所赋予的,韩信的失败也是那个时代所缔造的,这是韩信的无赖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