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一个人像冯道这样,侍奉过多位皇帝,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一直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由于他传奇的经历,也让他在死后受到了非常多的争议。

冯道剧照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冯道都效力的皇帝名单: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除了中原地区这些皇帝以外,他还曾经向辽太宗称臣。吕布换过三个主子,就被张飞大骂三姓家奴,但是跟冯道比,简直是小儿科,冯道德的主子用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冯道不仅效力的皇帝数量为历史之最,在历朝历代所担任的官职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的仕途生涯早期就担任了翰林学士、六部侍郎这样的重要官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他始终位列将相、三师、三公等要职,屹立不倒。遍观中国历史,这样的人没有第二位。

冯道年轻时候画像

除了换主子换的频繁以外,冯道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污点就是,由他一手促成了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地区的领土完整被大大破坏。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政权对中国虎视眈眈。而中原地区此时是兵荒马乱的年月,无力抵抗。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能在中原地区立足,企图获得契丹辽国的支持,而代价便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冯道本人是一个亲契丹派,与辽国关系非常好,这件事便由他本人从中勾结。

冯道曾和辽主耶律德光发生过这样的对话,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他答道:"这个时代,佛祖出世也救不得,只有大皇帝您能救得。"其奴颜婢膝可见一斑。正是凭借着这样察言观色的本事,得以让他能够在官场顺风顺水。

冯道出使契丹

中国古代对忠义二字最为看重,冯道这样的人,毫无疑问身上是没有什么忠义可言的。后世对他的评价也自然都非常不客气,自从冯道去世以后,可谓是恶评不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是冯道老先生的头号黑粉,"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简单翻译,欧阳修觉得冯道这个人把不要脸的事情都做尽了。关键是还不知道自己不要脸,这种人也算是不要脸到姥姥家了。

冯道画像

主编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对于冯道德评价要更深刻一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早上可能还是对立阵营的仇敌,晚上可能就做君臣了,冯道的一生也的确有这样的场景。冯道的政治生涯,算是生动地演绎了丘吉尔的那句"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说:"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冯道

胡三省从三纲五常的角度叙说了冯道德不齿之处,正所谓君辱臣死,自己侍奉的朝代都覆灭了,大臣也应该守节赴死才是。但是冯道则不然,他守着的只有自己的富贵荣华。

清朝著名的理学家,曾国藩日日拜读其著作的王夫之这样评价冯道:"(冯)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盗)跖矣。"

这个评价就更狠了,把冯道比作了商纣和春秋时期著名的大盗,是大大的坏人。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名家,对冯道其人总是非常鄙视的。

古书中的冯道

但是有一点很奇怪,冯道侍奉了这么多主子,到了后来,任谁都知道他这个人没有忠心。为什么还能一直得到重用呢?十位皇帝,加上辽太宗十一位,其中不乏明主,难道他们全都这样听信谗言么。

其实不是这样的,能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利益使然。

事实上,冯道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他能察言观色,还在于他历经多年积累的人脉。五代十国,看似是兵荒马乱,皇帝走马观花的换。但是虽然表面上皇帝换了,皇上身边的心腹并不能全盘接管整个国家的统治,各个地方的行政官员依然是上一朝的人。

而这个时候新皇帝想要自己的命令上传下达,就需要有一个熟络官场人脉的人物。这个人,只有冯道。凭借着这个本事,冯道这个千夫所指的人,才能在五代十国的宦海之中,几经沉浮,依然为朝廷的中流砥柱。

荣枯鉴

除了做官以外,冯道本人还著书立说,写了一本《荣枯鉴》,历史上又称小人经。此书专门详述做官的学问,直至今日,仍有不少拥趸。

作者:拂晓神刀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