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道宗耶律洪基,是辽国历史上最为昏庸的君主,他沉迷于酒色,不辨忠奸。但史书上却记载,耶律洪基年幼时品德优秀,才学过人。被立为太子后,他的父亲辽兴宗,还专门派遣儒臣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代明君。那既然如此,耶律洪基又是怎样成为昏君的呢?

辽道宗十五岁的时候,受封燕赵国王,辽兴宗派遣儒臣教导他,并对儒臣讲:"燕赵左右多面谀,不闻忠言。汝当以道规诲,使知君臣之义,有不处王邸者,以名闻。"(《续资治通鉴》卷五十六)燕赵王周围的人全是一帮只会谄媚献谀的小人,所以他听不到忠言,长此以往,他的性情就改变了。你要用君臣大义来教导他、规诲他,如果有小人不适合在王府里待着,你把名字告诉朕,朕让他走人。虽然儒臣悉心教导道宗,但这时他已经十五岁了,自幼被一帮奸佞小人包围着,不闻忠言。他做皇帝的这四十多年,是辽朝奸臣扎堆儿的时代。

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奸臣,可能跟他从小被这些谄媚小人包围有关。辽道宗刚继位的时候还像模像样,下了个诏书,让大臣给他提意见。诏书写的言辞恳切:"朕以眇冲,获嗣大位,夙夜忧惧,恐弗克任。欲闻直言,以匡其失。…仍转谕所部,无贵贱老幼,皆得直言无讳。"(《辽史·道宗本纪一》)我们应特别注意最后一句:无贵贱老幼,皆得直言无讳。朕允许你们提意见,朕既没什么道德,也没什么本事,承继大位,最需要的是大家给朕提意见。现在意见太少,所以朕晓谕群臣,你们在你分管的部门里,或者在部落里,征求意见,朕要听直言。

继位的第二年,道宗"遣使分道平赋税,缮戎器,劝农桑,禁盗贼"(《辽史·道宗本纪一》),摆出一副要天下大治的局面。非常可惜的是,他发了一道圣旨,让大家给他提意见,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给他提,也不知道提了他听进去没听进去;包括后来又下一道旨意,要求地方官治国治民,也没什么落实检查的措施,这些事都是过去就完了。所以,《辽史》上对道宗皇帝的评价很不客气:"即初位,求直言,访治道,劝农兴学,救灾恤患。"(《辽史·道宗本纪六》)刚一继位的时候表现还不错,摆出了一副仁君的派头,可是很快狐狸尾巴露出来,不久就"谤讪之令即行,告讦之赏日重。群邪并兴,谗巧竞进。贼及骨肉,皇基浸危。众正沦胥,诸部反侧。"(《辽史·道宗本纪六》)很快,无道昏君的本性就大发作了。

虽然辽道宗很想努力做一个好皇帝,但他昏庸的本性还是很快就暴露无遗。那么,这种昏庸表现出来之后,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这样的一个昏君,一旦表现出昏庸之后,就给了别人以可乘之机。给了谁可乘之机呢?就是前面讲过的耶律重元,当年告发自己母亲的这位皇太弟。耶律重元本来等着哥哥过世,自己继位,没想到哥哥虽封他为皇太弟,但不培养他,一个劲儿地培养自己的亲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耶律重元渐渐地也就明白了皇帝是个什么物件,知道了做皇帝的乐趣。

当年的告发之举,肯定让他后悔的连肠子都青了。悔不该当年抛却了赤金冠,我怎么那么傻?我曾经离皇位那么近,几乎唾手可得,可我却傻乎乎地告诉我哥了。我哥立我为皇太弟,我就傻乎乎地等着继位,好不容易把他等死了,等来了我侄儿登基。所以就算他再怎么忠心,不服是肯定有的。道宗皇帝也知道,自己这个皇位能够坐稳,从爸爸那辈就欠着叔叔呢,所以对叔叔的封赠不遗余力。史籍记载:"册(重元)为皇太叔,免拜不名,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复赐金券、四顶帽、二色袍,尊宠所未有。"(《辽史·耶律重元传》)

首先,封他为皇太叔,道宗皇帝一继位,在没有立太子的情况下,先立太叔,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绝无仅有。而且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侄子继承叔伯的皇位,弟弟继承哥哥皇位都好说,没听说过侄子立叔叔当继承人的,倒着来了。重元虽然被封了个皇太叔,但他也知道,接侄子班的希望不是很大。如果重元要知道自己的侄子活到七十一,他就更没有信心活下去了。所以你封给我个皇太叔,我也知道这就是个安慰奖,我也不真想着有朝一日能继统。他不想,他儿子可想。

耶律重元的儿子耶律涅鲁古一门心思想当皇帝。我爹当年傻,我可不像我爹那么傻,所以他就老撺掇自己的父亲,本来先皇归天就该您当皇上,这小子出来挡横,咱把他干掉。一次,两次,三次,儿子老这么说,耶律重元多少就有点儿动心了道宗皇帝整天沉迷于酒色、渔猎,不理朝政,所以对于重元父子的所作所为,他并不了解,还一再给重元父子加官晋爵。重元的儿子耶律涅鲁古被封为吴王、楚王、武定军节度使、知南院枢密院使。他们的官越大,掌握的权力就越大,野心也就越大。

重元父子不但不对道宗心生感激,相反,他们更觉得皇位应该是自己的。你为什么给我们封这么大的官?因为你心里有愧,这皇位应该是我们的,你想弥补我们,你就拿这弥补我们?你觉得够吗?所以,你给我封多大的官我都收着,然后趁机培养自己的私人部曲,有朝一日把本应该属于我的皇位抢回来。道宗的妥协赎买不但没能使重元父子收敛,相反却使重元父子的气焰更加嚣张,只不过是决裂、摊牌的时间稍微往后推了。重元父子的羽翼更加丰满后,就决定要动手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到这了,欢迎大家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