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柴绍,永远绕不开平阳公主。柴绍后来被封为公爵,位列凌烟阁。
平阳公主的名讳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她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李渊将其嫁给了柴绍,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得,柴绍此人地位不错,为人也颇有才华和能力,不然李渊也不会将其选作爱女的女婿。所以,柴绍是李渊的女婿,李渊是柴绍的岳父!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也。祖烈,周骠骑大将军,历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慎,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绍幼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少补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高祖微时,妻之以女,即平阳公主也。"
柴绍
柴绍和平阳公主结婚后定居在长安,李渊准备起兵,密诏二人回去。柴绍当时说了一句:"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这话一直被后人指摘,认为柴绍丢下平阳公主,独自一人逃走。觉得柴绍这是吓怕了,扔下老婆是怕拖累自己跑不了,为人所不齿。虽然两人一起走的确目标很大,但是就应该想想办法啊,说这句话不就是隐隐暗示平阳公主主动留下啊。平阳公主听到之后对柴绍说:"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
柴绍走后,平阳公主回到李氏庄园,变作男装、变卖家产,救济灾民,招收军力。而且这些军力有好几支是当时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甚至有一支实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起义军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么一支鱼龙混杂的军队,粗野蛮猛之人到处都是,平阳公主以一介女儿之身做其主帅,反而将整支军队管理的纪律严明,对于她的命令,军队都是令出必定执行。可以说,平阳公主领兵的手段丝毫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柴绍。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主力进入关中,与其三女儿会合,柴绍此时在李世民名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率一军,攻打长安,历史上夫妻二人各自为主帅,率领一支队伍,共同作战的情况着实少有,由于平阳公主的聪颖,造就了这么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关中平定之后,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封为"平阳公主",其平阳称号估摸就是因为其在关中一带的功绩。
平阳公主
之后,平阳公主防守苇泽关,这关卡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当时李渊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陇西的薛举等人势力还极大,因此守住此关卡十分重要,这个关卡也因为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更名娘子关。之所以叫娘子军,当然不是字面意思,里面都是各地起义军的整顿集合,只因其主帅平阳公主是女子罢了。
平阳公主如此出名,她的丈夫柴绍自然也不能逊色。武德六年,柴绍同吐谷浑作战,被围困在一山谷中。吐谷浑占领高地优势,在高处向柴绍一军射箭,在此危急时刻,柴绍却令人弹奏胡琵琶,使美貌二女子对舞,吐谷浑军队的人都深感奇怪,放下弓矢观望,于是柴绍趁其不备,派兵暗自从背后袭击,大败吐谷浑。
之后,柴绍死于患病,赠荆州都督,谥号襄;他的妻子平阳公主死在他的前面,约莫是在与刘黑闼作战的过程中死亡,或是受重伤回长安途中死去。平阳公主不愧于她的巾帼之名,死后以军礼下葬,谥为"昭",她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其举殡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