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隋炀帝杨广之父。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世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东汉杨震的后代,其父杨忠在北周时因功封随国公。公元581年称帝,在位二十四年。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经济、法律、军事体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扶摇直上野心勃勃杨坚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弘农杨氏"世任高官,是汉、魏、北朝至隋唐时期最著名的门阀世族之一。杨震八世孙杨铉在燕国官至北平太守;杨铉之子杨元寿在北魏任武川司马,全家遂定居于此;杨元寿之子杨惠嘏任太原太守;杨惠嘏之子杨烈任平原太守;杨烈之子杨祯任宁远将军。

杨祯之子杨忠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十八岁时,曾东游泰山,值南梁军北伐,杨忠被俘。在江南生活五年,又回到北方。西魏大统三年(537),杨忠追随独孤信投靠在西魏专权的宇文泰。因在宇文泰执政和宇文觉建立北周过程中功勋卓著,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的一天夜里,杨坚出生在冯翊县(治今陕西大荔)般若寺。据说当时寺院内紫气缭绕,祥云笼罩。天明时分,从外地来了一名尼姑,声称此儿生来异常,不可按俗儿抚养,便把他带到另外的地方照料。又传说杨坚的相貌像龙。

前额有五根柱子直通头顶,眼光外射,手上有像"文"字的纹理,身材上长下短,面部表情威严庄重,不苟言笑。虽然古史书多载杨坚生来就有天子气象,却不见其青少年时期过人的聪明。

依靠家庭背景,杨坚曾在王公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里念过书。至于学习成绩,从后世多讥讽他不学无术,他也自称"不晓书语"看,大概当时不是用功的学生。

十五岁,依靠父亲的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杨坚这时很受当时执政者宇文泰的赏识,第二年,北周取代西魏,杨忠为开国功臣,加开府。同年,北周明帝继位,又封杨坚为大兴郡公。

武成二年(560),北周武帝继位,天和元年(566),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认识到杨坚前途无量,更提高了杨坚的地位。天和三年(568),杨忠死,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号。建德七年(577),北周灭北齐,杨坚立下战功,又晋封柱国。第二年,出任定州总管,不久转亳州总管。

杨坚并无突出的功绩,地位却扶摇直上,逐渐引起一些朝臣和贵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大冢宰宇文护专权,多次想除掉杨坚,都因大将军侯伏、侯寿匡护而没有得逞。

周武帝亲政后,他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次见到他,总感到浑身不自在。恐怕他不是久居人下者,请尽早把他除掉。"周武帝说:"他只能做大将罢了。"内史王轨也对周武帝说:"皇太子不是社稷之主,普六茹坚有反相"周武帝很不高兴,说:"天命所在,你让我如何?"

杨坚听说这些话,深为恐惧,于是十分注意收敛锋芒,韬光养晦。同时,他也积极利用自己已有的社会影响,广泛拉拢文臣武将,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杨坚在做随州刺史时已与骠骑将军庞晃结为莫逆之交,后来杨坚做定州总管,庞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杨坚将转亳州总管时,庞晃劝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业,杨坚握着庞晃的手说:"时机还不成熟啊。"

宣政元年(578)六月,周武帝死,周宣帝继位,以杨坚女为皇后,任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第二年初,杨坚又转大后丞、右司武,旋升大前疑(相当于丞相)。

周宣帝虽年少,但昏庸荒淫,又大兴土木,修建洛阳宫,致使上下怨愤。

"天元(周宣帝)没有什么德政,看相貌也不会长寿又法令繁多而严苛,且整日沉湎于声色之中,以我看不会长久宇文氏宗室诸王各就封国,既不能有效控制地方,朝廷内也失去亲信,这样没有巩固根本之计,一旦有事,天下则不可收拾。

他又分析掌握实权的地方势力说:"安阳(今属河南)太守尉迟迥是皇亲国戚,又久享声望,若天下有变,必首先为乱,但此人才智平常,子弟也多轻浮,且贪财而对下属从不拉拢,肯定不会成就大事;驻守郧州(今湖北安陆)司马消难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若有机会,肯定会借机发难,但他轻薄而缺乏智谋,也不至于形成大害,至多失败后投奔江南;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是易守难攻之地,总管王谦却比较愚蠢,没有深谋远虑,即使受人唆使而作乱,也不会成大气候。"可见,他已经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准备。

杨坚在积极为代周做准备,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觉,甚至曾想杀掉他。但杨坚始终不动声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愿顺便杀死自己的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