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太阳报》国防编辑杰罗姆・斯塔基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披露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他的乌克兰同事兼翻译在乌克兰持续升级的征兵危机中,被军方强行征召入伍。该事件不仅让新闻团队陷入困境,更凸显出乌克兰当前征兵体系的混乱与争议。

斯塔基在文章中详细讲述了事发起经过。周末,他与摄影师彼得・乔丹以及一位合作多年、未透露真实姓名的乌克兰记者(文中暂称"D")一同出行,在一处路障处被乌克兰士兵拦下。起初,他们以为只是例行的证件检查,却未料到危险悄然临近。这场看似平常的检查,最终导致新闻团队"拆散"。

斯塔基在文中痛心表示:"几个小时后,我的乌克兰同事被强行征召入伍,我们三人小组就此分散。我的朋友D失去自由,新闻团队也陷入没有翻译的困境,这对后续在乌采访工作几乎造成毁灭性影响。"更令他愤慨的是,一名乌克兰士兵事后还"开玩笑"称:"你需要换个司机了。"又轻佻补充:"你的朋友去打仗了。砰,砰!"斯塔基直言:"至今我都不知D命运如何,他或许明天就要上生死未卜的战场。"

斯塔基的遭遇并非个例。目前,乌克兰征兵危机愈发严峻,街头强制征兵乱象频现,引发公众不满。上月,乌克兰政府出台新规,将18岁至22岁男性从全国范围"禁止服兵役年龄男性出境"禁令中豁免,本被视为缓解年轻人"逃离兵役"压力之举,但实际并未改善乌军兵力短缺困境,反而因征兵强制粗暴激化社会矛盾。

近期,多个记录乌克兰征兵官街头"伏击"年轻人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视频中,征兵人员不分场合、身份,在商场门口、公交站台、居民小区围堵、核查符合年龄的男性,确认符合条件便强行带走。此类场景引发乌民众强烈愤怒,不少人吐槽"征兵成了'抓壮丁'",质疑征兵缺乏规范与人性,侵犯公民基本权利。

兵力短缺问题已对乌克兰前线战场造成影响。多名乌前线指挥官近期公开抱怨,因兵力补充不足,部队防守薄弱,俄军多次"渗透"乌防线,导致部分阵地失守或陷入被动。有前线士兵透露,部分作战单元兵力仅达满编六成,甚至新兵未经充分训练就被派往战场,战斗力和生存能力大幅下降。

面对严峻局势,美国曾建议乌克兰将征兵年龄下限从25岁降至18岁以扩大征兵、缓解压力,但该提议未被乌政府采纳。分析人士指出,乌政府拒绝一方面是担心过度征召年轻男性引发更严重社会反弹,18岁至22岁群体多为学生或初入社会青年,强行扩大征兵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与乌国内"保护年轻一代"舆论诉求有关,不少民众认为应避免让缺乏经验和能力的年轻人过早参战。

然而现实让乌政府陷入两难。战事持续,乌军伤亡增加,兵力缺口难以填补。此次记者曝光的"翻译被强行征兵"事件,再次将乌克兰征兵体系问题推至风口浪尖。如何平衡国防需求与公民权益、规范征兵流程平息公众不满、解决前线兵力短缺,这些难题考验着基辅当局的治理能力。而像"D"这样被突然征召的普通人,其命运成为乌漫长战事中无数个体命运的缩影,充满不确定性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