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关键成分,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等。

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武器系统,比如:战斗机发动机、导弹制导系统、反导防御系统、卫星和通信系统等。

虽然名字叫稀土,但稀土其实并不稀有,它在地壳中相当丰富,有些甚至比铜、铅、黄金和铂等物质还要丰富;然而稀土金属很少以高浓度存在,往往难以经济开采,且因种类繁多,使得分离工艺异常复杂。

在轻质稀土领域,西方勉强有几家企业能做,但在重质稀土领域,中国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加工环节。

目前欧美面临的最大难题主要是稀土元素的分离和精炼,有专家表示:"美国首先需要优先考虑中游,那就是处理和精炼环节,没有中游控制权,即便我们拥有原矿,仍需运往中国加工。"

在稀土精炼过程中,溶剂萃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涉及数百个"液-液提取阶段"和化学"微调",从而逐步分离元素。

液体酸度、流量或试剂混合比例上的细微误差都会影响纯度,因此该工艺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断的微调尝试。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工程师通过反复试验掌握了这门艺术,培养出了对稀土元素化学细节的精准把控,这种工艺类技术正如阿斯麦的光刻机一样,短期内很难复制。

经常有西方舆论宣称中国能生产系统是因为不顾及环境风险,简单点说就是愿意承受污染的代价,换取稀土产业。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对此我们只需要简单推理一下就行,如果稀土提炼仅仅是个环保问题,那欧美现在就能去非洲、拉美征块地建厂,这种污染别国土地的事儿他们又不是第一次干。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发展稀土产业的过程中确实承受了相当的环境代价,但随着提炼技术的提升和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的研发,这种代价已经被大大降低。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度过了环境代价最大的那个阶段。

现在摆在西方的难题是,如果想复制稀土提炼工艺,就得重新走中国走过的路,重新污染一遍,这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美国和欧洲严格的环境法规使得在没有大量补贴的情况下建设和运营提炼工厂成本极高,而且必须从零开始开发加工技术。

理论上也可以找个中东、非洲、拉美国家建厂,可一来毕竟不如建在自己家里放心,二来还要在全球范围内运输各种矿产,成本可想而知。

以澳大利亚Lynas公司为例,这家被寄予厚望的企业拥有目前唯一一家非中国提炼厂--在日本技术支持下花费多年时间于马来西亚建了一座分离厂,至今仍主要处理轻质稀土。

分析人士指出,大多数已宣布的西方稀土加工项目将需要多年才能实现,如果再考虑到规模因素,最佳情况下可能需要五到十年,而且即便提炼出来,成本方面也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一家英国矿产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指出:"自从出口限制实施以来,过去四个月里,我们收到了大量请求,要求获取我们工厂生产的钳和钡,但买家在价格方面出现分歧,例如:(我厂)钳的报价是中国在欧洲报价的三倍。"

稀土只是中国目前打出的一张牌,它可能是最有力、最具杀伤性的那张牌,但肯定不是唯一一张。

某种意义上讲,稀土工业只是美国工业衰落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他领域的问题只是尚未暴露罢了。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当美国想再度启动"民主兵工厂"时,大家惊讶地发现,曾经那种恐怖的效率早已烟消云散。

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援助乌克兰的装备和军火,主要是从现有军火库里直接发运的,而非工厂接到订单新造。

来自知名智库CSIS的高级研究员称:"一些武器的供应不足,例如标枪反坦克导弹,我们已经给乌克兰提供了超过1/3的库存,如果持续提供,可能会影响美军应对战争的能力。"

除工业产能影响外,现代武器装备的复杂性也是生产交付缓慢的重要因素,与二战时期那些飞机、坦克、火炮不同,现代装备几乎都采用供应链式的生产模式,需要协调若干个单位、各式各样的配件。

哪怕军工厂想开足马力生产,但配套芯片供应不上,也是白搭。

哪怕是芯片供应充足,调试的程序员休假了,同样白搭。

毒刺防空导弹承包商雷神公司CEO海耶斯曾向媒体解释生产缓慢的原因,他表示:"美国国防部已经有整整十八年没有购买过毒刺防空导弹了,一些零部件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我们必须要重建设计导弹弹头的一些电子零部件,这将需要时间。"

简单点说,武器装备高精度、自动化、市场化的背后是越来越长的供应链,越来越复杂的生产调试工序与使用培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生产延期。

这种情况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全体系产业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