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东·尼尔曼,翻译/ 薛凯桓】
在满怀期待地与特朗普会面之后,泽连斯基又失望而归。
因为特朗普明确表示,目前美方不会向乌克兰提供其寻求的能够深入俄罗斯境内的远程导弹,这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升级。
但特朗普的言辞还是比较犹豫的。一是因为担心俄罗斯的激烈反应,二是因为他了解与导弹发射相关技术的复杂性。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必然会导致局势升级,但如果其带来的好处(对特朗普来说,这意味着有机会让普京与泽连斯基坐到谈判桌前)大于风险(例如俄罗斯最终完全退出谈判,以及对等在乌克兰使用更具危险性的武器),那么特朗普就能下定决心落实。但如果情况反过来,按照特朗普的一贯作风,把自己的承诺再吃回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在笔者看来,"战斧"导弹的技术特性和局限性不太可能让这些预期得以实现。而美国即使最终落实了要给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的承诺,也更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针对的对象可能并非俄罗斯或乌克兰本身,而是为了"特朗普的施压欲望"。
什么是"战斧"导弹?
在最初的研发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战斧"导弹精度远不及如今,它被设计出来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携带核弹头,仅有反舰型号配备常规弹头和舰船瞄准雷达。20世纪80年代末,新型导航系统提升了"战斧"导弹的精度,催生了可打击地面目标的常规弹头改进型。但1987年,美俄签署了《中导条约》,条约规定美俄双方禁止部署、使用陆基型号的战略导弹,美国海军因此在30年内成了"战斧"的唯一使用者。
"战斧"导弹。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19年,美俄相互指责对方违反《中导条约》并双双启动解约程序,美国随即开始为陆军、海军陆战队研发移动式"战斧"发射器:陆军配备可载4导弹的多轴拖车,海军陆战队配备单舱卡车(该项目2025年终止)。截至2025年,美国陆军的两套发射器已部署太平洋地区。
"战斧"的核心优势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射程,尽管没有公开数据,但"战斧"的射程估计在1500-2000公里左右。二是弹头,重约450公斤,能穿透钢筋混凝土。三是抗电子战能力,它拥有多种制导系统,不依赖单一卫星导航。
乌克兰目前使用的武器中,欧洲制"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射程仅约300公里,远低于"战斧"的1500-2000公里。乌克兰主导批量生产的远程无人机虽然射程与"战斧"相近,但性能差距非常明显:无人机弹头仅几十公斤,威力远逊于"战斧",速度也只有"战斧"的几分之一("战斧"的飞行速度接近民航客机)。
俄罗斯虽然在对乌行动中使用"口径""伊斯坎德尔-K"等类似导弹,但这些武器的侦察精度不足,无法实现最大破坏效果。而美国情报如果要帮助乌克兰高效使用远程战略导弹,就需要大规模的发射装置,但受发射装置的产能限制,这个前提条件目前难以满足。当局曾列出过一些俄罗斯的潜在打击目标(如俄罗斯军工设施、空军基地),但无人机因弹头威力弱,无法摧毁这类目标的混凝土掩体。
显然,如果美国向乌克兰大规模提供"战斧"导弹及发射装置,也许能帮乌克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战局;但在发射装置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大肆喧嚷称要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这更多是特朗普的政治把戏,而非对抗俄罗斯的有效手段。
多年来,俄罗斯一直对北约在其边境部署远程战略武器的威胁预期极为敏感。美国在东欧部署的、可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导弹这类威胁,是其"俄乌冲突根源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俄乌冲突爆发正是俄罗斯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
对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强调了"俄罗斯的担忧":"这些武器很特殊;它们可能是非核武器,也可能是核武器。"普京也称这代表着局势有"全新的升级"。
当地时间10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俄罗斯将会加强防空系统予以回应。
在美国的发射装置产能不足且俄罗斯有对等回应手段的情况下,俄罗斯实际上并不真正惧怕乌克兰的先发制人核打击,西方也无法向基辅当局提供足够的完整导弹(包括发射装置)来彻底改变战争进程。
然而,普京可以利用"战斧"导弹作为彻底升级与西方对抗的借口。在威慑机制失效的当今世界,这种情况尤其危险:几个月前,尽管拥有数百枚专为"威慑"而设计的弹道导弹,以色列却未能阻止其对手伊朗发动大规模打击,而伊朗的报复性打击也并未因以色列拥有数百枚核弹头而受到阻拦。
在有关"战斧"导弹的讨论热火朝天的同时,一些媒体悄悄报道了某种"乌克兰本土制造"的导弹,据称这种导弹由乌克兰工程师利用从英国转让的技术研制而成。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导弹,采用廉价材料制成,配备的是世纪导弹"按地图飞行"的制导系统。我认为,这种导弹比起只在舆论上声势很大的"战斧"威力要大得多。
基辅当局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自造"导弹?有三个理由。首先,造价便宜,一个导弹据估算仅5万美元左右。第二,乌克兰自产导弹,意味着基辅当局在使用方面不用受西方的任何限制。第二,这种导弹能大规模生产,且易于生产。据称,基辅对哈马斯在无需依赖现代化设施的情况下,仍能熟练运用导弹的经验印象深刻,并想复刻这种"成功经验"。
当然,舆论往往会忽略这种并不起眼的消息,也很容易将这视为基辅当局的又一个小丑表演。但笔者并不这么想。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实际上,俄罗斯可以相当快地解决"战斧"导弹的问题,而乌克兰本土生产的导弹才是更大的麻烦。这些"老爷子"导弹的效果会因为其产能和造价而给俄罗斯带来更多的损失。没有任何导弹防御系统能够应对数百枚导弹的同时发射,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算术:数百枚导弹有50-60%会被击落,10-20%会因为技术原因无法击中目标,剩下的怎么办?这些可不是小型无人机。导弹的有效载荷相当强大,可装载数百或数千公斤的炸药。
所以,这是笔者认为"战斧"导弹是特朗普政治把戏的最直白的理由:比起最近的乌克兰本土导弹,"战斧"导弹给俄罗斯带来的实际威慑远远达不到外界所宣传的程度。
特朗普的"TACO"
"战斧"导弹是否有威慑性,这还要取决于特朗普的态度。而众所周知,特朗普在放完狠话后又选择"回旋"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美国人甚至给这种行为取了一个嘲笑名词"TACO"(Trump always chicken out)。
果不其然,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特朗普在把泽连斯基劈头盖脸数落一番后,态度也变得模糊起来。那么,此前特朗普大肆喧嚷"战斧"导弹的作用,到底有什么目的?
笔者先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开始说起。这个事实其实显而易见,但矛盾的是,它又与乌克兰几乎毫无关联。实际上,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计划在欧洲和乌克兰部署中程导弹。别惊讶,这不是笔者的臆测,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特朗普首个任期就想要推动的事情。
还记得《中导条约》的结局吗?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干脆利落地让美国退出了该条约。原因何在?对美国来说,俄罗斯针对导弹的反击威慑对自己不会构成威胁,《中导条约》条约实际上"保护"的是欧洲。这么说,难道特朗普对部署在欧洲的北约反导系统的威力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唯一能勉强解释美国行为的逻辑是,他们想在欧洲附近部署自己的中程导弹,以此弥补自身战略核力量的"老化"和试验美国的核威慑能力。特朗普很清楚,被逼到绝境的基辅当局为了给普京和整个俄罗斯制造麻烦是不惜任何代价的,它们是试验美国核威慑力最优质且免费的"小白兔"。美国就像赌场里的庄家,他借给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一大笔筹码,怂恿他去和另一个赌客进行一场豪赌。庄家自己手握底牌,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能摸清对手的底细,而那个疯狂的赌徒只是他手中一件可以随时牺牲的免费工具。
五角大楼深知"战斧"导弹的种种缺陷,但在特朗普看来,如果将导弹交到泽连斯基手中,就有两个巨大的优势。第一个优势很直白:用这类导弹袭击俄罗斯境内目标,必然会招致猛烈反击,而这种反击将成为迫使乌克兰投降谈判的重磅筹码。第二个优势则与"核威慑红线"的政治把戏相关,美国早已多次跨越俄罗斯的红线并在不断试探自己的威慑力。
这其中的逻辑更为耐人寻味:美国向基辅提供导弹,且根本没有刻意隐瞒,而俄罗斯迟早会知晓,之后是激烈的报复,还是没有任何下一步动作让导弹就静静地部署在乌克兰境内某处?最终会怎样,美国想要看到一个结果。
10月16日,在与普京通电话后,特朗普不向乌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路透社
俄罗斯会不会被迫接受又一条"红线"被跨越?如果向乌克兰供应导弹不会引发报复,那么在欧洲部署战略武器又会不会被报复?这正是美国想要弄清的问题,这也是美国退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后续目的。而且,事情还不止于此,既然美国可以给乌克兰提供"战斧",为何不能提供其他近程和中程导弹?为何不能在欧盟领土内部署"暗鹰"高超音速导弹?"暗鹰"导弹的射程超过2000公里。在欧洲与俄罗斯剑拔弩张的背景下,这无疑会极大地恶化欧洲的安全环境,让美国"令欧洲自相残杀"的算盘继续得逞。
"战斧"导弹除了常规炸药外,还配备了W80弹头,可携带当量从0.2吨到15万吨的热核弹头。俄罗斯曾多次警告说,任何瞄准俄罗斯领土的此类导弹都将被视为核导弹。而这可能正是特朗普的目的:继续加剧欧洲的紧张局势,削弱俄罗斯也好,让欧洲继续出血援助乌克兰也罢,欧洲大陆的不安定才有利于美国的利益。
更何况,五角大楼和美国军工复合体也希望在"实战"中测试"战斧"导弹。这里美国军方有两个想法,第一是测试它们穿透大国(这里指的是俄罗斯,但美国显然没有只把俄罗斯当成假想敌)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第二是搞乱欧洲安全局势、继续向欧洲贩卖军火,并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发展迭代提供新的实战数据。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条相当矛盾的路。不过,特朗普能毫无心理负担地采取与他的立场截然相反的行动,说出丝毫不着调的话,甚至在一天之内数次出尔反尔。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些话,然后经过思考,又脱口而出另一些完全相反的话,这种情况早就不足为奇了。而众所周知,乌克兰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新式武器系统和特种部队的试验场。因此,这一点完全符合逻辑推理。有政治观察家认为,俄罗斯军队应该使用其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来应对美国尚未公开的导弹袭击。鉴于欧洲冲突不断升级,这一点确实至关重要。
结论
所有这些都是笔者的合理推测,它们都已在媒体和分析报告中或明或暗地表达过。同时,笔者认为主要国家的决策者肯定了解过这个问题。笔者不知道其他观察者或读者怎么想,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特朗普当政下的美国一定会把这种看似滑稽,但又十分危险的极限施压把戏玩下去。而一旦玩过火,触发了俄罗斯的报复反击,局势就会十分危险了。
美俄围绕所谓的"红线"已经博弈了很久,俄罗斯虽然在口头表态中多次坚称"红线"是不容逾越的界限,一旦逾越,就会遭到报复和惩罚,但俄罗斯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就"红线"展开过什么报复行动,这刺激了特朗普这种人的冒险赌徒心理。然而,俄罗斯并不是真的不会采取报复,甚至可以说俄乌冲突的爆发本就是俄罗斯针对北约东扩的最终反弹。特朗普为什么敢于用自己的"小流氓"心理去赌普京真的不敢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
其实我们或许误解了特朗普。他的行为未必是"TACO",正相反,他正沉醉于将自己那套"交易的艺术"所带来的刺激与掌控感。他将自己视为一个永不亏本的"天才商人",坚信可以通过一连串危险且无耻的讹诈,在最后一刻收割最大利益。这让他丧失了对底线的敬畏,他之所以毫无忌惮地玩火,正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就不相信,或者说拒绝相信他会玩火自焚。
正因如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些"跳梁小丑"才敢跳出来作祟,比如特朗普,比如波罗的海三国的政客之流。如果政客们忘了何为"做事要把握好程度",他们不妨问问边防军人、小商人和农民,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成为极限施压把戏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