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每个人都有变老的时候,作为年轻人,应该趁老人能吃能喝能动,好好陪陪家里的老人,让家里的长辈能够享受晚年生活,物质上不匮乏,精神上不孤独。

说起重阳节,它的渊源可真不浅。您知道吗,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人们习惯在秋九月举行仪式,祭祀天地和祖先。这可以看作是它的雏形。时光流转到了大唐,那个气象万千的朝代,重阳节被正式确定下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民俗节日,这身份一定,就是上千年。
王维那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了何谓乡愁。您看,这节日自古以来,核心就是两件事:一则是那份割舍不下的"思念",二则是那份代代相传的"敬老"。
农历九月初九,正是秋收完毕,农闲下来的时节。天气不冷不热,天空又特别高特别蓝。古人忙活了大半年,正好趁这个机会,一家人出去走走,活动活动筋骨(登高),看看最后的秋色(赏菊),聚在一起吃个饭(重阳糕像"登高"嘛),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庭团聚的珍惜。这不就跟咱们现在周末想出去爬个山、野个餐的心情一模一样!
今天就是重阳节了,除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这些乐呵事,记得:1不拜,2不吃,3不上,4要走,迎冬接福,为父母祈福安康。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重阳节的"1不拜,2不吃,3不上,4要走"这些传统讲究,帮助大家更好地传承文化,祈福纳祥。
一不拜:不拜晚年人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的日子。然而,传统习俗中却有一条"不拜晚年人"的禁忌。这里的"晚年人"并非泛指所有老人,而是特指年龄在73岁或84岁的老人。古人认为,73岁和84岁是人生中的两道坎,分别对应孔子和孟子的寿数,因此这两个年龄被视为"凶年"。重阳节本就是祈福纳祥的日子,若在这一天拜见处于"凶年"的老人,可能会将不吉利的运势带给他们,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重阳节这天,应尽量避免拜访73岁或84岁的老人,可以选择其他时间表达敬意和关怀。当然,现代社会中,这种禁忌已经逐渐淡化,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仍能让我们对传统习俗多一份敬畏之心。
二不吃:不吃重阳糕、不喝菊花酒
重阳节的传统美食当属重阳糕和菊花酒,但这两样美食并非人人适宜,需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
不吃重阳糕:重阳糕多以糯米粉制成,黏性大,不易消化。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胃病、糖尿病的人群来说,食用重阳糕可能会加重肠胃负担,甚至引发不适。此外,重阳糕往往含有较高的糖分和油脂,三高人群也应控制食用量。
不喝菊花酒:菊花酒虽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肝的功效,但性寒凉,体质虚寒、脾胃虚弱者饮用后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酒精过敏者、孕妇、儿童以及正在服用药物的人群也应避免饮用菊花酒。
三不上:不上高山、不上坟、不上梁
重阳节登高是传统习俗,但并非所有山都适宜攀登,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登高。
不上高山:重阳节登高应选择坡度平缓、设施完善的景区或公园,避免攀登险峻的高山。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应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引发意外。
不上坟:部分地区有重阳节上坟祭祖的习俗,但需要注意的是,重阳节并非传统的祭祖节日。若当地没有重阳节上坟的习俗,则不宜在这一天进行祭扫活动,以免触犯忌讳。
不上梁:"上梁"指房屋建造过程中安装屋顶主梁的仪式。传统习俗认为,重阳节是"阳盛阴衰"的日子,不宜进行"上梁"等动土事宜,否则可能会影响家宅安宁。因此,若非必要,应尽量避免在重阳节进行房屋建造或装修等工程。
四要走:走亲访友、走街串巷、走马观花、走向自然
重阳节除了要遵守一些禁忌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一些传统活动,感受节日氛围,祈福纳祥。
走亲访友:重阳节是团聚的日子,不妨抽出时间陪伴家人,走访亲友,表达关心和问候。尤其是对于独居老人,更应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走街串巷:重阳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办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热闹非凡。不妨走出家门,感受节日氛围,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马观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各地都会举办菊花展。不妨约上三五好友,赏菊品茶,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走向自然:重阳节登高望远,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秋日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不妨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远离城市喧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