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想把节育环取掉,连请假都只请了半天。可当她醒来,眼前是刺眼的白灯、头顶的氧气罩,耳边是ICU监护仪的滴滴声。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在临床碰到过不止一次。绝经后取环,若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确实可能让人命悬一线。

那位甘肃的女士,48岁,月经停了一年多。想着"该取环了",就挂了妇科号。医生例行查体后安排了门诊取环。她签完字,躺上手术床。

手术才几分钟,医生就发现不对。节育环早已嵌顿,部分包裹在子宫壁里,轻轻一拉,出血止不住。紧急送手术室,血压骤降,转ICU。

很多人以为取环是个小事,不就像拔牙一样?但对更年期女性,尤其是绝经超过1年后,这事儿往往远比想象复杂得多。

我遇到过一个阿姨,53岁,十几年前放了环,后来把这事忘了。直到身体偶尔小肚子胀,去检查才发现,节育环已经穿透子宫壁,一角插进了膀胱。

她反复尿路感染,还以为是年纪大了膀胱"不中用了"。结果是节育环惹的祸。做了腹腔镜手术取环,术后休养了整整两个月。

节育环滞留过久,最常见的两种风险:一是嵌顿,二是穿孔。一旦取环时操作不慎,很可能大出血、感染、甚至损伤邻近器官。

绝经后子宫开始萎缩,宫腔变小变薄,原本"安安稳稳"的节育环,就像鞋小了脚还长,嵌得越来越紧。这也是为何更年期前主动取环特别重要。

根据《中国绝经期管理指南(2022年修订版)》,建议女性在绝经前两年内取环,避免绝经后因子宫萎缩导致节育环移位或嵌顿。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一项覆盖全国8省市的回顾性研究显示,45岁以上女性中有32%节育环嵌顿,其中一半被误认为是妇科炎症。

错误的自信,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危险。

有些人觉得"我没啥症状",就把节育环的事拖着。可子宫壁没神经,轻度穿孔根本无感,等到膀胱、肠道被牵连,才发现已成重病。

还有阿姨问我:"取个环咋还能进ICU?"其实关键在于,若不提前做B超、阴道镜、血常规,不了解节育环位置和子宫状态就贸然取环,风险翻倍。

甘肃那位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2024年《国家妇幼健康年报》指出,每年因取环并发症而住院的女性超过3万人次,其中60%为45岁以上人群。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社区体检日。一个57岁的老太太,查出节育环一端已经"钻"进了宫颈管,另一端还"挂"在盆腔边缘。她说:"我以为绝经了就没事了。"

绝经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阶段的起点。

节育环的"有效期"并不是放进去就永远有效。大多数环在说明书上标明使用年限为10~20年不等,超过使用年限后,节育环可能钙化、折断、移位。

我有个同行,曾在手术中取出一枚用了28年的老旧节育环,已经断成三截,部分粘连在宫腔壁上,取出时用了整整一个小时。

节育环一旦钙化,就像铁丝生锈一样脆,一拉就断,断了就难取干净,甚至得开腹才能清除残留。

所以我常提醒患者,放环时医生说"十年后记得来取",这不是客气话,是在为你未来的安全兜底。

有人说:"我年纪大了,也不生孩子了,节育环取不取有啥用?"这句话听起来顺理成章,但医学上正好相反。

节育环不取,绝经后反而成了"异物",容易引发慢性炎症,甚至影响宫颈细胞的健康状态。长期慢性刺激,部分人会出现细胞异常变化。

不是更年期可怕,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才可怕。

还有人担心:"我怕疼,怕进手术室。"其实现在正规医院,多数取环是门诊麻醉下完成。只要术前检查完整,风险非常低。

关键在于,不要自作主张去小诊所、不做B超不做检查直接取。这是我看过最多的"出事路径"。

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更年期女性健康管理指南》中,特别强调:绝经期前后的避孕器具需定期检查和及时取出,并建议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追踪使用年限。

我曾建议一个60岁的老太太取环,她说:"我老伴都没了,还取啥?"我说:"你不为自己活,也得为孩子和孙子着想。"

后来她取环时果然发现嵌顿,做了宫腔镜。术后她感慨说:"早知道是这样,我十年前就该听你的话。"

健康不是对抗疾病,而是提前防住它。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吓你,而是想让你知道:更年期的身体,是需要"特别照顾"的身体。节育环这事,不该混过去。

如果你今年在45到55岁之间,曾经上过节育环,哪怕现在身体感觉挺好,也应该定期做一次B超,看看节育环的位置和状态。

如果你已经绝经超过一年,还没取环,建议尽快找妇科医生评估,别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才后悔。

如果你身边的姐姐、阿姨、朋友正遭遇同样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她。我们不需要恐惧,更不该忽视。

医学的进步,不是让你事后抢救得更快,而是让你提前避开深坑。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在我眼里,身体是一辈子的责任。绝经不是终点,这是你接管身体主动权的起点。

别把小事拖成大病。别让可防的,变成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