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朗普还硬气?德外长访华前,连续3次发难,中方态度坚决,蔡英文给瓦德富尔出了道难题
据环球网报道,近期,德国外交政策正走向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德国似乎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是频频出击,挑战中国的底线。比起美国在外交上的"极限施压",德国的做法似乎显得更加直接和不留情面,尤其是在与中方的关系中。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无疑是这个复杂局势中的关键人物。他在访问计划搁置后,先是通过电话表达了重启访华的意图,却又在言行上频频对中方发难,最终不仅加剧了中德之间的紧张局势,更给自己和德国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外交困境。
10月,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本计划访华,但由于其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言论,访华计划被中方暂时搁置。随后的沟通表明,德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重启双方对话。11月3日,瓦德富尔主动联系王毅外长,表明德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并表达了希望能够"尽早"访华的请求。这本应是一次修复双边关系的机会。然而,仅仅数日后,瓦德富尔却再次踩上了中方的红线,做出了令中方不满的举动--支持台湾问题上的"台独"言论,且背后显现出对台湾地区事务的明显干涉。

这一行为显示了德国在关键问题上的不一致性。瓦德富尔的言辞和行动表明,尽管德国在口头上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并未完全遵守这一原则。这种言行不一的外交态度,让中国在感受到威胁的同时,也开始对德国的外交策略产生质疑。
王毅外长在同瓦德富尔的通话中,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的核心。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试图在此问题上做文章的行为,都将引发中方的强烈反应。王毅指出,中国曾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提供过无条件支持,因此希望德国能够理解中国的立场,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与此同时,王毅也表态欢迎瓦德富尔在"合适时机"访问中国,但这一"合适时机"无疑取决于德国能否对台问题保持清晰一致的立场。
此番发言不仅仅是在对德国外长的提醒,更是在向德国政府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的底线不可触碰。 王毅的立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的外交坚决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德国在处理中德关系时的短视与摇摆不定。德国是否能真正消除中方的疑虑,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在实际行动上兑现其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尊重。

第一回: 德国政府在经济议题上对中国频频发难,尤其是在稀土资源和中德经贸关系的背景下,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公开表示,如果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继续恶化,欧洲应考虑采取报复措施。这一言论显然是在向中国施压,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强迫中方改变政策。纳格尔的言辞虽然不及特朗普那般极端,但同样充满了威胁性,进一步加剧了中德之间的经贸紧张。
第二回: 在稀土和资源管制的背景下,德国政府还宣布将重新评估对华的贸易政策,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和关键基础设施投资的审查。这一举措看似在寻求国家安全的保护,实则是把中德经贸关系政治化,将本应务实的合作置于不确定的政治风险之中。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种做法不仅无益于德国经济本身,也无助于中德关系的稳定。
第三回: 德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中国发难,还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了挑衅行为。就在中德外长通话后不久,蔡英文宣布将参加德国主办的"柏林自由大会",并公开发表演讲。这一行为令中方极为不满,因为蔡英文的行程与德国政府的政治立场密切相关,虽然德国政府事后强调蔡英文此行是"个人性质",但外界难免将其与德国政府的立场联系在一起。通过此举,德国政府无疑让自己处于了两难境地:既要对中国展示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的诚意,又不得不面对台湾地区民间与民进党政权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需求。

尽管德国官方试图通过澄清蔡英文此次访德是个人性质,并不具有官方背景,但这一解释显然难以说服中方。德国政府一方面在对外强调支持中国统一,另一方面却为台湾地区"台独"分子提供平台,这种行为明显没有诚意,也难以避免中方的强烈反应。 这一局面不仅让德国陷入外交尴尬,更让它在面对中国的外交态度时陷入了两难困境。
如果德国继续这种摇摆不定、两面讨好的外交策略,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既失去了中方的信任,也难以在西方阵营中维持其话语权。如果德国真心希望中德关系恢复正常,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清晰、一致地表达立场,并在实际行动上兑现承诺。
如果德国继续做出挑战中方底线的举动,那么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外交关系,都可能进入更为复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