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鱼都冲出来了!"2025年10月12日,济南锦绣川水库的泄洪道上,湍急的水流裹挟着白花花的鲢鱼奔涌而下。河道两岸,数百名市民裹着雨衣、踩着泥水,举着渔网、塑料桶蜂拥而上,俨然一场"全民捞鱼狂欢"。这场因水库开闸放水引发的意外场景,迅速在社交媒体刷屏,网友戏称:"济南人实现了'鲢鱼自由'!"然而,热闹背后,安全警示与生态保护的红线悄然拉响。
一、闸门全开:十孔"水帘"引来"捞鱼大军"
10月12日清晨,锦绣川水库的十座溢洪闸门同时开启,4100万立方米的库容如脱缰野马般倾泻而下。白色水帘在灰蒙蒙的天色中格外醒目,水流撞击岩石的轰鸣声震得人耳膜发颤。
"这阵仗几十年没见过!"家住水库旁的韩先生站在堤坝上,指着河道里密密麻麻的人群直咂嘴。视频画面中,男女老少或踮脚站在及膝的河水里,或趴在岸边石阶上,工具从专业渔网到塑料盆、编织袋应有尽有。有人一网兜下去捞起三条鱼,兴奋得举过头顶;有人结伴用渔网拉起"人墙",截住顺流而下的鱼群;更有人徒手抓鱼,滑倒后浑身是泥仍大笑不止。
"昨天下午三点人最多,河道里挤得转不开身。"常来水库钓鱼的张先生回忆,"往年开闸最多开两三个门,今年十孔全开,鱼都被冲懵了,在水里直打转。"
二、鱼从何来?生态放流的"意外收获"
这些鲢鱼究竟从哪来?锦绣川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揭开谜底:为净化水质,水库近年定期增殖放流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它们专吃藻类和浮游生物,相当于水库的'天然清洁工'。"工作人员指着水中翻腾的鱼群解释,"这次放水冲出来的多是养了三五年的大鱼,每条少说三四斤。"
数据显示,10月10日水库水位达249.94米,入库流量42立方米/秒,创近三年同期新高。持续降雨迫使水库开启"超量排水"模式,原本安居库底的鲢鱼群被激流卷入泄洪道,成了这场"生态迁徙"的意外主角。
三、安全红线:从"捞鱼自由"到"严防死守"
"都退后!河道危险!"10月13日,当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十名安保人员正举着喇叭沿河巡查,原本挤满捞鱼者的河道已空无一人。岸边新挂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禁止进入溢洪道内游玩、捕鱼,违者罚款!"
"昨天确实管不过来。"一名安保人员擦着汗说,"有人为了捞鱼差点被冲走,还有家长让孩子站在水里。"根据《济南市河道管理保护条例》,在拦河闸坝150米内捕鱼可处1000元至1万元罚款,但12日现场混乱,仅靠原有安保力量难以全覆盖。
13日起,水库增派30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在泄洪道入口设置隔离带,并联合公安、城管组成巡逻队。"安全第一,鱼再多也不能冒险。"工作人员强调。
四、全市水库"水量充盈":一场秋雨的生态馈赠
锦绣川的"鱼跃"并非孤例。济南市水务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达4.09亿立方米,雪野水库、卧虎山水库等8座水库出库流量超50立方米/秒。其中卧虎山水库以72.41立方米/秒的流量领跑,下游河道鱼群翻腾的场景同样上演。
"这是近三年最充沛的秋雨。"气象专家分析,9月以来济南降水较常年偏多40%,土壤含水量饱和,水库群集体"喝饱"。这场"生态馈赠"不仅缓解了城市供水压力,更让多年未见的"鱼群迁徙"成为城市记忆。
狂欢之后,留下的是思考
当最后一条鲢鱼消失在激流中,锦绣川水库重归平静。这场意外狂欢,暴露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短板,也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应急能力。鱼群可以随水流远去,但安全与生态的底线必须牢牢守住。
或许,真正的"鲢鱼自由"不在于一时的捞取,而在于人与自然长久共生的智慧。下次开闸时,愿我们看到的不是拥挤的捞鱼人群,而是清澈水流中自在游弋的鱼群--那是城市与自然最美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