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国首脑闭门会谈,马克龙对华露出真面目:打不过就用"核选项"

27国领导人关起门来聊对华策略,法国总统马克龙却比谁都积极,直接喊着要动用贸易 "核选项" 硬刚,欧盟这波操作是真要撕破脸,还是虚张声势?

法国总统马克龙

当地时间10月23日,布鲁塞尔的欧盟峰会现场气氛紧张。

本是讨论对俄制裁的会议,最终却把焦点对准了中国--

根据彭博社报道,在当天的闭门会谈上,马克龙当着所有成员国领导人的面提议,用2023年底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反击中国刚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

这项法案也被视作为欧盟在经贸领域的"核选项",由于影响太过广泛,所以轻易不会使用。

而马克龙此番急着 "献计",实则是国内烂摊子的 "甩锅" 操作

作为法国总统,他现在的日子相当不好过:主推的退休制度改革卡壳到2027年,第二任期几乎没拿得出手的政绩;

国民议会里执政联盟席位少得可怜,想推个政策都得看反对党脸色;民调支持率跌到17%的低谷,街头抗议活动就没断过。

法国议会

内政搞不定,就把矛盾引向外部,成了马克龙的惯用伎俩。

毕竟比起解决国内的民生难题,喊几句对华强硬的口号,显然更容易在欧盟内部刷存在感。

更关键的是,法国的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本就依赖中国市场和稀土资源。

马克龙不可能不清楚,真要动用 "贸易核选项",最先受伤的就是欧洲企业。

可他还是执意为之,说白了就是赌一把--

用看似强硬的姿态稳住国内政治基本盘,至于后续的烂摊子,自然有欧盟委员会去收拾。

欧洲领导人召开会议

而从更深层次来看,欧盟这波对华强硬的操作,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推波助澜。

从今年5月开始,美国政要就频繁跑欧洲 "吹风",一边用关税豁免当诱饵,一边威胁对和中国合作的欧洲企业动手,逼着欧盟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美国的算盘打得精:只要欧盟和中国闹僵,美国就能趁机抢占欧洲市场,同时遏制中国的产业升级。

而欧盟偏偏就跳进了这个坑,不仅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还在对俄第19轮制裁中,把12家中国实体拉进"黑名单",其中不乏大型炼油厂和贸易商。

可欧盟自己也陷入了两难:一方面,90%以上的稀土依赖中国,真要是断供,欧洲的电动汽车、半导体产业就得停摆;

另一方面,中国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制裁中国企业,相当于砸自己的饭碗。

欧洲空客飞机需要中国市场

就像德国汽车巨头宝马、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常年保持在20%以上,真要是跟着欧盟硬刚,损失的可是真金白银。

这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又怕自身利益受损的矛盾,注定了欧盟的对华新招只能是 "雷声大,雨点小"。

面对欧盟的虚张声势,中方早就布好了局,每一步都精准拿捏了欧盟的软肋。

在外交层面,中方提前主动出击。

商务部长王文涛早就在电话里,跟欧方把话说得明明白白:稀土出口管制是正常做法,而且对合规的欧盟企业,审批通道一直敞开着。

这一番操作直接分化了欧盟阵营,让那些依赖中国稀土的国家,不敢轻易跟着马克龙硬刚。

中欧贸易层面保持沟通

在产业层面,中方也在持续发力。

不仅巩固了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优势,还在加快稀土回收技术的研发,同时在海外布局合规产能。

就算欧盟想找替代来源,短期内也根本无法实现,毕竟从勘探矿山到建成生产线,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说到底,美国想通过挑动中欧矛盾,维护自己的全球霸权;

马克龙想借对华强硬转移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而欧盟则在大国博弈中失去了战略自主,沦为了美国的 "棋子"。

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中欧经贸关系的核心是互利共赢,没有谁能在对抗中独善其身。

中欧关系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当下,单边制裁和政治操弄注定走不通。马克龙的急切献计,欧盟的虚张声势,最终都只会成为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一场闹剧。

唯有摒弃阵营对抗,坚守互利共赢,才能让中欧关系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