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固态电池刷屏!

近日,广汽集团宣布建成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产品的批量量产能力。

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研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现有产品提升近一倍,可使500公里续航车型突破1000公里大关。计划在2027年到2030年期间可以逐步进行批量生产。

受此消息影响,广汽集团AH股双双大涨,A股一字涨停,H股涨超12%。

固态电池板块持续活跃,高乐股份、国晟科技涨停,利元亨涨超7%,孚能科技涨超4%。

中试产线正式建成投产

近日,广汽集团已建成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并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

这标志着我国在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据悉,该产线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的制造全流程,在行业内率先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规模量产条件。

计划2026年可进行小批量的装车实验,2027年到2030年期间,可逐步地进行批量生产。

广汽集团相关人员介绍,该产线开发的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现有的电池能量密度高了接近一倍。

这也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全固态电池能够存储更多的电能。

高能量密度也直接带来了长续航的潜力。以500公里以上续航的车型为例,使用全固态电池后,续航里程有望达到1000公里以上。

这将极大地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原材料供应、电池制造、回收利用等环节。

这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布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可以追溯到2024年4月12日的广汽科技日活动。

当时广汽集团发布了被称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竞争的技术高地"的全固态动力电池技术。

经过了一年多的技术攻关和产线建设,广汽集团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取得了车规级高安全大容量全固态动力电池量产的关键技术突破。

千亿市场即将开启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主要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液态电解液,也相当于为电池穿上了"防弹衣"。

全固态电池的性能优势也令人瞩目。广汽集团固态电池平台高级经理史刘嵘表示,全固态电池可耐热到三四百摄氏度以上,而传统液态电解液只能到一百多摄氏度不到两百摄氏度。

在能量密度方面,现有开发的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现有电池高了接近一倍。搭载这款电池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可轻松突破1000公里,中型轿车甚至能达到1200公里以上。

此前,充电速度也将大幅提升。快充10分钟就能补400公里续航,15分钟可充至80%,几乎与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当。

根据GGII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预计2027年将达到18GWh,2028年达到30GWh,2024-2028年期间复合增速为44%。

政策方面,2025年2月,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

4月,工信部在《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中提出,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并在《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要求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等标准研制。

1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其中将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高镍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列为中试平台建设要点。

同时,我国正主导制定《车用固态电池安全性要求》等6项国际标准,推动进入ISO审议流程,打破欧美在电池标准领域的垄断,为中国固态电池走向全球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望未来,中信证券指出,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总出货将超700吉瓦时,其中全固态电池超200吉瓦时。目前,中国的半固态电池已实现对欧美日韩的弯道超车,全固态电池奋起直追。展望2026年,预计半固态电池在消费、动力、储能等领域放量在即,全固态电池将开启装车验证。

申万宏源也认为,锂电环节供需紧张有望扩散到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产业链盈利有望迎来周期反转。新技术维度,固态电池、钠电将是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趋势,2026年有望迎来产业化的诸多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