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30岁之后经常头晕目眩,皇后武则由此天开始参与到政事中来。随着唐高宗身体一天天变差,武则天对国家事务的决策权也越来越大,显庆末年,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
而后唐高宗李治还一度想把皇位让给武则天,当时宰相郝处俊极力阻止,进谏说:"天下是高祖和太宗的天下,不是陛下您一个人的天下,您应该守住宗庙社稷,把他传给子孙,而不是传给外人,中断了国家祭祀。"其他大臣也都声泪俱下的劝阻李治,这才避免了高宗直接禅位的情况。
既然不传位给妻子,那么李治就着手安排儿子李显顺利接班的工作,他给李显选了几位靠谱的宰相作为辅佐人员,其中李治最信任、最看好的就是裴炎。
裴炎是李治一点点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宰相,为人宽厚,做事果断,在朝中声望也很高,是辅臣的不二人选。李治病重去洛阳治病,留下了裴炎辅佐太子监国,到了病危时候,遗诏裴炎为辅臣。
可是唐高宗可能做梦都想不到心腹托孤之臣,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是55天之后就帮着妻子武则天把儿子李显拉下了皇位。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承皇帝位。李显继位后,按套路做完了新皇帝该做的事情,就开始为自己忙活了。首先他告诉宰相裴炎要让自己的岳父韦玄贞由普州参军升为豫州刺史,裴炎一听,罢了,国丈么,新君登基都要给点好处的,于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了。
没过半个月,李显又找到宰相裴炎,裴炎心里高兴,以为皇帝要颁发什么新的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哪知道李显对裴炎说,把我奶妈的儿子安排个五品官儿吧。裴炎心里暗自生气,但是无法违拗皇帝,只能再次从命。
再过半个月,李显又单独叫来裴炎,裴炎心想肯定没好事儿,果然,李显竟然提出要让岳父韦玄贞当宰相,裴炎当场就不干了:"陛下,这可不行啊,宰相岂是谁都可以当的?"唐中宗李显一听,脸往下一沉:"我是皇帝,想让他做什么官就做什么官,我一高兴,还要把皇位让给他呢。"裴炎听了这话,吓得脸都青了,再不敢接话,告退出去了。
不过裴炎没有回家,而是去找太后武则天,高宗驾崩前,不仅遗诏裴炎辅佐新君,还遗诏如果有不能决定的军国大事,要找太后。皇帝都要把位子让给老丈人了,自然是头等的军国大事,于是裴炎赶紧来找太后商量怎么办。
唐高宗在位晚期,几乎所有政令都是武则天拟定颁发的,她的地位与皇帝无异,如今儿子登基,自己虽然还能管军国大事,但是权利毕竟受到了限制。而武则天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军国大事,她要的是天下所有事都归自己管,处于这种心理,听了裴炎一番话,武则天顿时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大发雷霆,说这样的皇帝要不得。
裴炎当时就蒙了,他到不至于想废黜皇帝,不过武则天就是武则天,情商极高,马上想出了用李显的弟弟李旦上位的办法,裴炎听了不置可否,但最后在武则天的说辞之下,厚道的裴炎,坚定的站在了太后的一面,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于是第二天,即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才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就被拉下了宝座,李显当时还傻乎乎的问,我有什么错误就不让我做皇帝了,太后武则天亲自回答他说:"你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李显无言以对,只得跟着妻子韦氏,离开长安,做起了庐陵王。
事到如今,唐高宗的心腹裴炎,到底是选择继续站在武则天一方,还是站在新君李旦一方呢?请看下回细细分解。